春日的午后,阳光正好。一座极具岭南特色的封火山墙镬耳屋,宁静地立于禅城祖庙街道福宁路祥安街上。这就是拥有上百年历史的鸿胜馆。鸿胜馆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武林英才,多名蔡李佛弟子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蔡李佛拳因此被称为“红色拳种”,鸿胜馆也被叫作“红色武馆”。
近日,记者走进佛山鸿胜纪念馆,聆听馆长黄镇江讲述鸿胜馆的历史故事,重温鸿胜馆留下的红色印记。
百年武馆讲述历史过往
黄镇江介绍,1851年鸿胜馆创始人张炎在佛山设馆传授蔡李佛拳,至今有170年历史。鸿胜祖馆位于祖庙街道衙旁街15号,为硬山顶青砖木架构的清代民居建筑,是佛山市现存历史最久的私人武馆旧址,在蔡李佛拳发展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佛山作为武术之乡的重要见证。2006年10月,鸿胜祖馆被佛山市政府认定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20年代,鸿胜馆进入鼎盛时期。在佛山除衙旁街祖馆外,在太上庙、莺岗街、塔坡街、线香街以及石湾、顺德等地设有分馆,整个鸿胜系统成员过万人。
佛山鸿胜馆也是中国最早走向世界的武术组织之一。早在清朝咸丰初年,张炎就到香港设馆授徒。大革命失败后,鸿胜馆被查封,大批武术家被迫流亡海外。
佛山鸿胜纪念馆。/禅城区档案馆供图
2001年,曾为鸿胜馆分馆的太上庙经全面修缮后,作为佛山鸿胜纪念馆对外开放。纪念馆总面积约360平方米,为三间两进四合院式建筑。门前石碑上雕刻的文字记载了这座建筑的来龙去脉。太上庙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5年),于1998年5月被佛山市人民政府认定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非常时期前仆后继投身革命
黄镇江介绍,当年受佛山民主革命风潮的影响,鸿胜馆办馆宗旨逐步转向支持国民革命,订立“官吏不教、土豪恶霸不教、流氓地痞不教”的“三不”戒条,坚持以劳苦大众为传授对象,吸引大批工农大众前来学武防身。
“这么严格的规定,展现了以民族大义为重、助人为乐的鸿胜精神。”在黄镇江看来,这些都是鸿胜馆一脉流传下来的精髓。正是有了这一举措,才有了后来鸿胜馆的弟子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和抗日战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辛亥革命前夕,鸿胜馆教头钱维方、李苏在同盟会会员王寒烬(后为共产党员)的影响下加入同盟会,组建民军,参加辛亥革命光复佛山的武装起义。钱维方、梁桂华、吴勤等鸿胜馆成员为佛山早期共产党员,后成为佛山工农运动的骨干。佛山工人代表大会(前身为佛山工会联合会)及其属下的工人自卫队的大多数成员来自鸿胜馆。
1925年,吴勤在太上庙成立南海县第四区农民协会,推动佛山农民运动的开展。1926年1月,钱维方、梁桂华率领鸿胜馆几十名武术高强且倾向革命的成员前往广州,负责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警卫巡查任务,保护出席大会的共产党员代表和国民党左派人士。1927年,佛山工人代表大会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钱维方、吴勤等人被迫逃亡外地,大批成员被杀害。自此,鸿胜馆被迫停止活动,但鸿胜馆弟子仍然前仆后继地投身革命事业。
1937年7月,鸿胜馆以鸿胜体育会的名义恢复。从海外归来的钱维方、吴勤以体育会为依托,先后举办杀敌大刀训练班、战时救伤防护团,组织会员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10月佛山沦陷后,吴勤带领多名鸿胜馆成员组建抗日义勇队(后改编为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抗击日军侵略。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游二支队发展至数千人,在南海、番禺、顺德一带多次重创日伪军,成为珠江敌后人民抗日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
缅怀先烈传承鸿胜精神
站在鸿胜纪念馆陈列室内,通过一张张历史图片和一件件馆藏实物,不难想象出当时的鸿胜馆是怎样一种壮烈:那些血气方刚的青少年,为了捍卫家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佛山鸿胜纪念馆于2014年10月被禅城区委、区政府认定为禅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4月,佛山鸿胜蔡李佛拳协会都会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鸿胜馆成员、学员等参观吴勤烈士陵园、佛山鸿胜纪念馆、陈盛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向英雄致敬,加深他们对先辈们事迹的历史认识,增进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继承先辈们“忠义、仁勇、道德”的侠武精神。
蔡李佛拳学员黎子明说,在那段红色的过往里,鸿胜馆的前辈们不断投身到爱国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在革命的洪流中,鸿胜馆的有识之士不断追求真理,不屈不挠地为民族而战斗。“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必须做到铭记历史,继承鸿胜馆前辈意志,继往开来,传承与弘扬鸿胜精神。”
“我觉得鸿胜蔡李佛拳的现实意义,就是要将鸿胜蔡李佛拳传统的武德传承下来,也就是深晓民族大义、追求真理、助人为乐。”为此,黄镇江和他的同门、弟子,将鸿胜纪念馆作为义教的基地,除了教授拳术,还让青少年继承鸿胜馆前辈意志,传承与弘扬鸿胜精神。
原标题:鸿胜馆:镌刻革命精神和民族大义的红色武馆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