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禅城区忠义路和文华路路口丰收涌旁的幸福桥(平政桥),记者找到了“李广海医馆”石碑。穿过平台,绕过屏风,拾级而下就来到了李广海医馆旧址。
李广海医馆旧址由两栋砖木结构的平房组成,地方不大,结构简单,如果边走边逛,不到30分钟即可看完。
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两栋不起眼的平房内却发生着惊心动魄的故事——“骨伤科圣手”李广海在这里秘密收治抗日队伍广游二支队受刀枪炮伤的伤病员,以精湛医术和满腔热情支持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斗争。
近日,佛山日报记者走进李广海医馆旧址,追寻李广海留下的红色印记,缅怀革命先辈,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
李广海医馆旧址。
子承父业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走进李广海医馆旧址院子,只见里面种了几十种治疗跌打类的中药材植物,每种药材旁边都有一个说明卡片,这也预示着院子内建筑物的主人身份。
整个李广海医馆旧址由两幢砖木结构的平房组成,即旧医馆的诊室和留医部,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
医馆诊室和留医部两栋建筑间有条小巷,地面铺满了石砖,诊室正门是橙色,上面镶嵌了一个红色五角星,整个诊室呈长方形,沿丰收涌而建。诊室后面就是“留医部”,由三间平房组成,正门的石门框被保留下来,上面“留医部”三字依稀可辨。
“‘平恕堂’是李广海父亲的医馆。”仇淑儿讲解道,李广海自小随父学医。1915年,父亲仙逝,年仅20岁的李广海已能独当一面,他将“平恕堂”的旧址扩建为“李广海跌打医馆”,诊室内仍挂“平恕堂”牌匾,并扩大经营成药,生产妇科丸、跌打祛风活血膏药及跌打丸等,声播佛山及省港澳。
李广海创制的“李广海跌打酒”“李广海跌打丸”(今伤科跌打丸)远近驰名。他中西医结合,成为佛山将西医技术运用到中医的第一人。他著书立说,所著《中医正骨学》上下册成为骨科教材式书籍,留下宝贵的医学遗产。1956年佛山中医院成立,李广海任副院长,1960年任院长直至逝世。
乐善好施 冒生命危险救治抗日战士
李广海不但医技精湛,还有着良好的医德。他继承了父亲乐善好施的优秀品德,始终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对前来求诊者无论贫富都一视同仁,态度和蔼,以诚相待。对出家人、水上居民及生活贫困者,多是免费赠医施药,有时还资助营养品,深得民间爱戴,体现了他仁心仁术、至精至诚的医德风范。
抗日战争时期,鸿胜馆骨干吴勤率多名鸿胜馆弟子组成抗日义勇队,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编为“广游二支队”,转战于南海、番禺、顺德一带,有力地打击敌人,成为珠江敌后人民抗日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39年起,李广海便秘密收治广游二支队受刀枪炮伤的伤病员。有的队员因伤重行动不便,为了确保抗日战士的安全,李广海就专门在佛山市郊找房子安置他们,并冒着生命危险亲自上门诊治。珠江纵队领导人之一郑少康经常写字条,介绍受枪炮伤的伤员前来诊治,李广海都是来者不拒,免费提供食宿,免费医治,以满腔的热情和实际行动支持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斗争。
发扬济世精神 弘扬中医跌打文化
李广海在医馆行医30余年,后另辟新址,医馆遂搁置不用。经过百余年的风霜,该医馆已陈旧残破。
对此,佛山市、禅城区两级政府非常重视。2006年,李广海医馆旧址被定为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为弘扬李广海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保护文物建筑,禅城区政府启动李广海医馆旧址的修缮工作。修缮完毕后,又于2014年底启动李广海医馆旧址外部环境改造和内部陈列设计的工作,计划进一步打造成反映李广海生平事迹、佛山中医跌打文化的展示窗口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5年,具有130多年历史的佛山李广海医馆旧址经过重修后,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医馆内部,通过场景复原、图片实物展览的形式将李广海的医学人生和他当时行医的场面完整地展现出来,使人们对李广海的生平有了比较直观和具体的了解,同时加深市民对民国佛山医馆布局和中医文化的认识。
在筹建过程中,佛山市中医院也帮忙提供线索和资料,并将部分旧家具借展还原“平恕堂”的诊室原貌。
在李广海医馆旧址重新对外开放后,李广海嫡系传人也多次在李广海医馆旧址外广场进行义诊,传承李广海的济世精神。
扫一扫,看更多内容。
原标题丨李广海医馆旧址:妙手仁心支持抗日斗争
文图丨佛山日报记者曾雪莹
编辑丨钟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