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假期结束小心节后综合征!专家助你“满血复活”

2021-03-01 18:21:45来源:佛山在线

新春佳节,不少市民都会探亲访友、享用各种美食,或安排各式各样娱乐活动。随着春节假期结束,如何调整春节长假后的状态,避免影响工作和生活,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假期旅途奔波、作息紊乱、饮食不节制等都可能对节后上班、上学带来不适和健康问题,引发各种节后综合征。对此,记者走访了多家医院相关专家,为广大市民节后上班、上学提供各种“满血复活”的健康建议。

调理肠胃

节后饮食切忌“大反转”

春节期间探亲访友,总少不了坐在一起享用各种美食。近年来,“每逢佳节胖三斤”已成为困扰不少人的健康问题。与此同时,春节期间食用各种肉类、较为油腻的年货等,不仅容易让人摄入过多热量,更容易带来消化不良、咽喉肿痛等不适。因此,假期过后如何为身体减负,成为不少人关注的话题。但节后为身体减负,也要遵循科学的方法,以免适得其反。

部分人年前鸡鸭鱼肉不放过,年后立马来个大反转,肉类坚决不碰,专宠各种素食或减肥餐,甚至采用节食的方式。市中医院体重管理中心刘天副主任中医师介绍,采用错误的饮食方法减重,很可能脂肪没减到,却给肠胃带来了损伤,甚至出现营养不良、越减越肥的情况。

刘天表示,过度节食不仅会引起较大的血糖波动,还会让人产生较强烈的饥饿感,由此带来强烈的进食欲望。一旦不节食,马上就会反弹,体重飙升。因此,市民如需在节后通过调整饮食的方式减重,消除春节期间无节制饮食带来的健康影响,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合理的饮食搭配。

刘天建议,节后的饮食可以清淡食物配粗粮的方式进行。但清淡饮食不只是青菜白粥,还包括少油、少盐、少加工食品以及含有优质蛋白质的饮食。其中主食要以谷类粗粮为主,可以适量增加紫薯、燕麦、山药、芋艿、杂豆等,并注意日常三餐的规律饮食,荤素搭配的同时,早餐和午餐可以八九分饱,晚饭六七分饱,消夜更要尽量避免。

还可多喝开水,以此加快胃肠道的新陈代谢,减轻大量肉类食物和酒对肝脏的危害。也可以加点菊花枸杞西洋参泡水喝,具有滋阴生津、清热明目之功效。

在“管住嘴”的同时,想把春节期间吃出来的脂肪减掉,还需“迈开腿”。市中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赵立连博士介绍,市民可以选择快走、慢跑、游泳以及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帮助减重。“这些运动不会特别剧烈,引致身体肌肉、关节损伤的风险较低,但是也要注意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例如快走,每分钟步行100步左右,持续50分钟左右,才会起到减肥的作用。”赵立连说。

有氧运动对脂肪消耗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一些无氧运动则可帮助增加肌肉含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如短跑、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肌力训练等。刘天建议,市民还可采用一些简单的无氧运动帮助减重。

缓解焦虑

调整心态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提起节后综合征,除了春节期间“湖吃海喝”带来的身体不适,不想上班、不想上学、不想离开家人等心态,也容易让人从假期快乐的心情中走向焦虑,出现心理波动,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

市三医院临床心理科张杏莲副主任医师介绍,长假后不想上学,或开学后精神难以集中,迟迟未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等,都是学生群体中较普遍的节后综合征。大部分学生面对开学后生活规律调整、学习环境改变、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都能够在自我调节或家人、学校的帮助下正常适应。但如果因焦虑情绪而引致睡眠问题、情绪问题,乃至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就应该及时寻求心理方面的帮助,尽快调整和治疗。

张杏莲建议,在日常生活上,家长在孩子重返校园前,要帮助他们适应规律化生活,早睡早起,适量运动,普通饮食,避免大鱼大肉或暴饮暴食。心理准备上,广大学生也应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新学期新起点会有新收获。家长则需要给予孩子更多鼓励以及情感支持、行动支持,当孩子出现焦虑情绪时,应耐心沟通,找出问题症结,如有需要及早到心理专科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职场人士,市中医院心理失眠专科主治医生张彬提醒,节后要摆平心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规划,多运动、适当地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团体活动,积极融入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恢复正常上班的工作状态,有利于身体和心理的恢复。”张彬建议,为避免节后不想上班,市民可以提前两三天恢复正常作息和饮食;提前跟领导和同事沟通新一年工作安排,有助于工作的重新开展;适当地做一些快节奏或对抗性的运动,如快走、练瑜伽、游泳、打球等,从疲劳和过度放松中恢复过来,让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既来之则安之,要学会自我调节,用一个好心态来直击负面情绪。”张彬说,节后出现负面情绪时,应多跟朋友、家人分享快乐的事情,或找其他事情做,来转移注意力;少跟同事聊负面想法,因为消极情绪不仅会打击你工作的热情,同时也会传染给身边的同事。上班后也不要太过热衷于和同事讨论长假的见闻,以免分心,也不要参加引起情绪高度兴奋的活动,应静静地梳理一下第二天上班应该做的工作,以免一上班就陷入应接不暇的忙乱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学生和职场人士,家中的老人也可能在节后出现心理波动。市中医院心理失眠科谭莲蓉副主任医师指出,与儿女团聚,欢喜过年是每位老人所盼望的,但随着假期结束,可能要到下一个佳节才能再次一家团聚,老人难免会觉得失落。在反差较大的情况下,可能会对老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谭莲蓉提醒,尤其是平时与子女、家人分隔两地的老人,更容易因节日结束而出现情绪抑郁、心情难受,甚至导致老人的免疫功能减退。一旦遇到寒冷的天气,原本患有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及肺部疾病的空巢老人则更容易出现疾病的复发。因此,到外地工作的子女们,假期结束时最好分批离家,让老人们的过节情绪逐步“冷却”。

祛除湿气

雨水节气来临中医治湿有妙招

春节假期上班,也将迎来雨水节气。立春、雨水节气过后,也意味着春天多雨的天气到来。湿气较重,湿邪过盛则可能致病。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林锦春副主任中医师提醒,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因此,在春季来临之际,应特别注意居室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食。此外,用莲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适量煮粥食用,可护脾胃,祛湿气。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过大,也容易造成湿气留在体内。

要真正去体内湿气,还得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下手。即将迎来新一年的工作、学习挑战前,不妨试试以下方法,让你轻松祛除身体浊重湿气,重新恢复神清气爽。

通过运动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间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可尝试通过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运动,帮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饮食方面则适宜清淡适量。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此外,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注意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潮湿下雨天也应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食疗推荐

春季养生清香花茶

花茶味甘而兼芳香辛散之气,可以提神醒脑,清除睡意,促进体内阳气生发,令人神清气爽。

茉莉花茶:茉莉花茶可谓春天最佳饮品,具有行气止痛,解郁散结的作用,可缓解胸腹胀痛,下痢里急后重等病状,为止痛之食疗佳品。

菊花茶:菊花茶具有清肝明目,疏散风热的功效,可以防止眼睛疲劳,可以缓解因为干燥火旺而导致的痤疮、喉咙发炎、外感风热等病症。

玫瑰花茶:玫瑰花茶理气解郁、活血散瘀、调经止痛。玫瑰花入肝经,能疏解郁气,还具有养颜美容功效,常饮可去除皮肤上的黑斑。

●刮油解腻良方

糖姜水、葛根花水消酒气

喝酒不管是白酒还是啤酒,都是冷酒。既伤胃又伤肝。喝酒前或喝酒后都喝一点红糖姜水,既暖胃又护肝。或者在喝酒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喝一杯真正的酸奶(自制),或葡萄糖水,或是蜜糖水,增加一点肝糖原的储备,可以起到一点护肝的作用。葛根花煲水则是传统的解酒良方,如果偶尔喝多了,可取葛根花15~30克煲水当茶饮,以加速体内乙醇的分解和排出。

小米淮山粥消面食积滞

虽然南方人日常膳食以米饭为主,面食吃得相对不多。但多年来南北饮食文化交汇,像饺子、各式风味面食,以及各类巧果、油角、蛋馓、年糕、发糕等年宵佳品,春节期间在人们的肠胃里也占据了不少“分量”。面食吃多了也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可经常喝点小米淮山粥养胃。小米淮山粥素有健脾养胃的功效。如进食过量水果引致脾胃受寒,则可在小米淮山粥里加一些胡椒粉,或者在粥里加上陈皮生姜一起煲。

山楂芒果核水解油炸肉食积滞

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过年餐桌上总少不了鸡鸭鱼等大鱼大肉,“食肉一族”常大快朵颐,很多菜肴和年宵品都经过油炸的工序,吃多了易腹胀呕吐,食欲下降,并出现油腻“上火”症状。此时可用山楂芒果核煮水当茶饮,能增加胃酸分泌,提高消化酶的活性,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开胃降脂。如果食得过杂,可加2个鸡内金煲水饮用;若食滞便秘,可以加莱菔子15克煲水饮,消滞通便。

原标题:假期结束小心节后综合征,专家助你“满血复活”

管住嘴迈开腿重拾积极心态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梁炜健通讯员潘丽雯、黄晓晴、蔡健文

制图|曾咏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