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天气阴霾,冷风扑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内,病患陆续来到,医护人员疾步穿梭于各个功能室内。科室最右侧一门之隔,却是另一番景象。门后,是医护人员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博弈的第一阵地——发热留观病区。
走进隔离门,再经隔离带,层层严加防控下的病房,严密而又安静。全科医学科兼急诊科主任符岳正与几名医护人员沟通当日样本采集情况。行走在秒针之上,奉献在岗位前方,这是符岳连续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第16天。自第一例确诊病例以来,他再没回过家。
挺身而出
没让第一例从他身上躲过去
“患者发热38.9℃,气促咳嗽。”1月20日午后,急诊接线台护士传来紧急情况上报,打破了办公室里的安静。虽然提前进行了实操模拟练习,也在脑海里演练了无数遍,但听到消息后,急诊科里大多数人都愣住了。
“立即转移!”极有可能是疑似病例,来不及多想,护士长罗银秋、黄睿花、医生霍健杨等人首先作出反应,跟上前去一边将患者转移到了提前规划好的发热留观病区内,一边为患者戴上氧气面罩、打针抽血,闻风赶到的符岳也马上来到患者身边,对病人进行初步检查。
采样室内,检测人员正对患者进行咽拭子标本采集,采样室外,患者的妻子焦急地坐在门外等待着。看见患者临床表现,几名专家开起了医治会议。
符岳(左)正在阅读患者的档案了解详细情况。
反复确认下,符岳得知患者的妻子此前曾前往疫情发生地的事实,并掌握了病人的近期接触史。另一边,检测咽拭子、血常规、拍片……很快,结果出来了,这名患者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他同时也是佛山首例确诊病例。
“我很庆幸,我们没有遗漏掉这名重要的病人。”回想起第一次接触确诊病例的情形,符岳首先想到的不是害怕,而是庆幸,“如果没有发现这名病人,让他离开了,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科学“掌舵”
标准化操作严把防疫救治关
护士台前,几名护士正追踪、登记病患信息;办公室内,两名医生打开患者的胸片查看讨论病患情况;而隔离线外的病房内,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正对疑似患者采集咽拭子样本……发热留观病区内,所有的工作按照科室设置的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些流程被张贴在办公室里醒目的位置,提醒着所有人从早上8时到晚上12时到所有时段应当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好防护措施。
作为急诊科的掌舵人,符岳不仅需要制定疫情防控期间的科室规范流程,他还是所有疑似病人确诊与否与救治流向的“拍案人”。“如果我们觉得链条不严密的,就会反复去问,不断地去检验,专家不断研判讨论,才能确定下一步的处理。”
疫情初期,符岳几乎24小时“泡”在病区与急诊科里。早上来到办公室召开早晨会议,布置一天工作,再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当天的复查、讨论病情、指引患者进行下一步操作等,“病人的初步结果出来了都要去鉴别,有时候一直讨论到夜里。”
市一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将发热患者的抽样拿过去做检验。
随着工作经验累积,医护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情有了更多新的认识,而急诊科里发现的一个个细小问题也得到了优化。
记者留意到,原本简单的电子档案,被做成一本本纸质版的详细档案,记载了病人的检测情况、此前接触史,下一步如何做,方便接手部门跟进追踪。针对不断更新的诊疗方案,指引患者的告知书也在不断更新补充新内容。
医者仁心
时刻为病患与同事细致考虑
来到隔离病区等待结果,时间的焦灼难免会让患者焦躁不安。这时的符岳,用实际行动带给他们关怀。除夕夜,几名疑似患者需检测无法回家,同样留守在医院的符岳便请护士帮忙买了两份盒饭给患者送去,“毕竟病人很无助,为了避免家人感染,家人没法进来,对于这些实在困难的人,我们就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保护医护人员不被感染,在急诊科里,普通工作服作为一级防护,让医护人员接诊普通病患;若要走进发热留观病区的隔离门,还需穿上一件隔离服,戴上一次性帽子与N95口罩,作为二级防护;再往前走进隔离带,便要换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穿好手套与鞋套,作为三级防护。
符岳(右二)与同事开会讨论建档病患的跟进情况。
昨日下午3时,符岳来到发热留观病区,他准备向正在病房内的医护人员了解留院观察的病人情况。换上一身防护服,戴上护目镜,一切准备就绪后,护士饶卉在他的防护服上写下了“符岳,一起加油”字样。
在病房内,这样互相鼓励的温馨画面时有出现。昨日早晨,医院的后勤人员特地为连续16天没有回家的符岳送来一个剃须刀,这让他很惊喜。过年期间,担心符岳不吃饭,同事还特地为他送上早餐。“大家在互相关爱的氛围下去治病,互相支撑,这种关爱的文化深耕在医院文化中。”
“这段期间最欣慰的就是,尽可能把确诊的病人都收治住院了,所有的医护人员没有被感染。”符岳开心地说,正是有了急诊科一线医护人员的把关,患者的灰霾世界里有了些许亮丽的色彩。
原标题:首例病例确诊后他16天没回过家
佛山日报记者走进市一医院急诊科,对话抗击疫情一线“守门人”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王旖荻
图|记者王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