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而不恶”的关公、“洒脱谐趣”的济公、“砥砺前行”的壮牛……一件件以浓烈肌肉感、筋骨感彰显鲜明个性的陶艺作品,均出自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湾陶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及其子之手。如今,这些带有廖氏特色的传统陶艺作品,珍藏于地处禅城区张槎清水路的廖家围陶艺工作室。
近日召开的禅城区委四届十次全会提出,禅城区要打造标志性“岭南文脉轴线”,加强陶艺、剪纸等岭南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挖掘和整合开发。多年来,廖氏父子坚守工匠精神,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创作,并以其创办于张槎的陶艺工作室为基地,将陶艺文化发扬光大。
2021牛年新春即将到来,廖洪标与其次子廖淇峰创作出一套生肖陶牛作品,包括《乐享太平》《砥砺前行》《步步亨通》三个题材作品。其中,《砥砺前行》由廖淇峰所构思,不但包含了他对中国人民历经疫情磨难依旧砥砺奋进的寓意,于他个人而言,还寄托了自身将廖氏传统陶艺继承发扬的期望。
陶艺世家砥砺前行
廖氏家族自古在佛山繁衍生息,世代做陶。从清代人称“宝物耀”廖耀,到民国名匠廖坚、廖作民,再到当代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人才辈出。如今,廖洪标次子廖淇峰也继承廖氏传统陶艺。父子二人在张槎创办廖家围陶艺工作室,继续发扬陶艺文化。
廖洪标与廖淇峰父子二人共同创作《砥砺前行》。/廖家围陶艺工作室供图
事实上,廖淇峰从小就开始接触传统陶艺,自孩提时就玩泥巴,中学一放假就到父亲身边帮忙,早已打下夯实的“泥、釉、火”基础。在接触学艺的过程中,他对传统陶艺的理解慢慢加深,逐渐生起一股责任感。“原来只是兴趣,但随着认知的变化发现其存在的价值后,觉得丢弃太过可惜,于是下定决心,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坚定传承下去。”廖淇峰说。
对于晚辈的传承,廖洪标认为“所谓传承,应该让后来者抓住陶艺雕塑里应有的语言,像古诗一样,运用简洁的形式浓缩创作者所想表达的艺术意图”。而廖氏陶艺的特点,正是细节考究、内涵丰富,用细节延伸表达作品主题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于传承者而言,对廖氏陶艺细节的把握、内涵的理解至关重要。
在本套生肖陶牛作品的创作中,《乐享太平》《步步亨通》早在12年前已由廖洪标构思,而“砥砺前行”则是廖淇峰依据时代和个人背景创作出的题材。在《砥砺前行》的创作里,父子俩对于作品的细节、内涵的讨论成了一次极佳的传承机会。
廖淇峰说,创作《砥砺前行》的出发点是反映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砥砺奋进,挺过新冠疫情这段磨难时刻,将取得胜利迎来光明的未来。创作时他先依据主题做出初成品,再与父亲廖洪标探讨如何深化细节表达丰富内涵,这样的交流不可避免存在分歧。廖洪标依据其数十年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廖淇峰作为更年轻一代也有自己的想法。“其实现在我往往会听从他的建议,以前比较多自己个人想法,但随着阅历加深,慢慢发现老一辈的建议往往是对的。”廖淇峰笑道。
廖洪标在观看其父廖作民在民国时期创作的寿星像。该作品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佛山日报资料图片)
父子两代人在创作上的交流,不单让思想碰撞擦出新的火花,促进好作品的诞生,更让廖氏陶艺在一次次的创作过程中得到良好传承。正如廖洪标所说“传承,要尊重年轻人的创作,发挥年轻人的智慧。但同时也要我有能力指导,淇峰能理解我、信服我,在深刻领会后不断提升直至创作出高水平陶艺作品。”
《砥砺前行》这件作品,牛看上去蓄力往前即将爆发,有如弓箭引而不发。对廖淇峰来说,他身上负载着廖氏陶艺的传承,不断坚持,立志前行。虽然砥砺前行意味着艰辛,却不代表痛苦。仔细观察,牛嘴其实是笑的,“为何向前行,因为有意义。它的前行,是自觉、自信,责任不容推卸。”
博采众长突破创新
“我们认为,传承就是将现代的新事物与传统的旧事物融合一起,让优秀传统借助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更好在现在未来延续下去,传承的目的就是让好的旧有的事物更好延续下去。”廖洪标说。
《砥砺前行》
从决心创出自己的风格开始,廖洪标就将早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到的解剖学理论运用在创作中,他也教诲孩子用心学好物理化学,为的是下一辈能用科学手段加深对釉料、泥料的理解,用新的知识去解决传承创新中的难题。事实上,传统陶艺里用到的个别原材料已经耗尽,需要运用新知识开发新的原材料替代。除此以外,廖氏父子还从世界不同艺术家处吸收优点,吸取各种视觉效果的长处,再通过廖氏的技巧达到尽美的艺术效果。
“今时今日现代社会的流行审美观念,与传统陶艺创作的美产生了较大差异,传统陶艺在现阶段社会环境下,如何与现代相结合,是廖氏一直所思考的。”廖淇峰表示,工作室平时就丰富传统方向产品线的创作,从目的上探索传统陶艺与现代结合的问题。他自身也在寻求做出吻合年轻一代审美的作品,未来几年将是自身创作命题的目标之一。
生肖陶的创作思路转变,正是为更好传承而实现内容的创新。原本生肖陶是石湾陶传统产品之一,每逢新春到来,工匠都会设计制作一批生肖陶供市民购买摆放家里图吉利。廖洪标曾问他朋友,“旧年的生肖陶怎么处理?”朋友却说,“当垃圾丢了啊。”这番话让廖洪标大为触动,他开始反思以前生肖陶的创作意义,认为以往的生肖陶商业性太浓,内涵太俗,每年形式变内容不变,只能是死路一条。
于是,他决心将生肖陶做成艺术品,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抛弃商业性,体现创作者的意识。因此从2004年的猴年生肖开始,廖洪标和其子打破“福、禄、寿和财运”的新年节庆的桎梏,将文化内涵、艺术寓意作为今后生肖陶的表达核心,实现其收藏、传家的艺术意义,让作品寓意于美、服从美。
《乐享太平》
为了实现这个效果,廖氏父子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探索如何表现美。廖淇峰说,廖家作品的用料、选材都由他们亲自把关,每一件选材都不一样,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其故事。在“砥砺前行”这个题材里,它的表现手法、最终表现效果、所用的原材料都是传统的。廖氏父子将牛分成数个部分打磨修改,最后嵌成一个整体。整件作品通过大量暗喻表现背后内涵,而不是直接搭配金钱或其他赤裸裸表达主题。“我们做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搬家都不要扔’。只有它作为一件艺术品,让人慢慢品,在观赏过程中不断发掘其内涵,这才是好作品。”廖淇峰说。
严谨细致工匠精神
《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创作中,做减法是廖氏陶艺的特色,它让雕塑本身服务于表达意志。人物、动物雕塑是非实用性的艺术品,廖氏作品便以真实历史典故为依凭,通过细节赋予其深厚内涵。
廖洪标1979年创作的《关公》,以关公单刀赴会的典故为题材,将关公人格化,表达忠义、爱国的思想。该关公像一身儒将风范,外披长袍,内藏铠甲,脚踏马靴,右手五指伸出作拒还荆州状,左手持刀向下放身后。
创作时,廖洪标考据了东汉将领的穿法,还原了汉朝的衣着制式。用长刀在后表现先礼而后兵,右手五指代表儒家仁义礼智信,长袍下露出马靴似要踱步而来,威逼之感跃然而出。这些细节将关公正气凛然、文武全才、严而不恶、不可侵犯表达了出来。
廖洪标说:“要将一件立体的作品故事化,就需要赋予雕塑故事,通过身上的各个细节延伸、体现主题。包括器皿,廖氏每件作品都是这种创作思路。即是先有意识,才有细节处理。每一个细节都去考究,以真实文化典故作依据,但也不让细节喧宾夺主,服从于主题。”
因此在廖淇峰创作《砥砺前行》时,廖洪标鼓励他大胆去干,让意识带动造型。等作品大框架确定后,父子再就细节深化作探讨。
《步步亨通》
譬如一开始,《砥砺前行》里牛的后腿虽然做出肌肉发力的感觉,廖洪标却认为缺了向前的态势,建议做出向后蹬的感觉,似有一个支点向前支撑。又比如正面看这条腿可以,但是从另一角度看还可以再修正,令牛爆发力更有支撑点。“因为力不可虚无,牛要有支撑才能往前。负重的牛向前走的时候,要处于矛盾状态,一定要有东西拖着它,越拖得紧,才越有劲向前走。”廖洪标解释道。
在廖氏父子眼中,真正的陶瓷艺术品要追求360°完美视角效果,考虑作品各个维度。就连人物雕塑里脚板这种别人未必能看见的地方,也会雕琢其细节,将能想到的地方都尽量做到极致。“严谨,不是别人看不到就不做,这叫练精学懒。即使没人看,各个部分在每个维度都是完整的。这样做出的作品,即使以后别人不小心摔烂了,也会发现原来被遮挡的部分也有细节。”
让创作的作品远看有艺术效果,近看有细节,令人无论远近都有欣赏点,是他们在陶艺创作上的一贯追求。
扎根张槎社会教学
早在20世纪90年代,廖家围陶艺工作室就已在张槎落地,后来由于历史原因一度搬离,直到2016年才因机缘巧合回来。“回来创办工作室,是因为在产业供应、周边陶瓷艺术环境方面,张槎要比其他地方密切,更容易获取资源。加之我们本身在张槎也有一定资源,回来更方便开展创作。”廖淇峰说。
陶艺工作室开设以来,一直与多所高校、机构开展合作传播陶艺文化。2021年1月7日,“廖洪标陶塑大师工作室”正式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未来将会给佛职院学生带来石湾陶艺的传播与体验。工作室计划通过理论课教授学生认识石湾陶瓷的现状、地位;通过实践课体验陶艺制作过程,帮助学生突破陶艺制作时遇到的困难,更好理解工匠精神、执着精神,锻炼他们万事万物下苦功的精神。
工作室到高校传播陶艺文化的同时,也会让学生自由提问,通过课堂交流了解新一代的想法。在摸清年轻人对现时美学、当代陶艺的理解情况下,廖氏父子再设法与时代接轨,实现传统陶艺和新的社会时尚的对碰。
此外,工作室也定期开展兴趣班,或者受邀到企业单位做课程。工作室最大特点是涵盖石湾陶瓷生产所有工艺,包括原材料的选料、泥料的炼制、烧釉的方式等都有教学,帮助大家全面了解陶艺文化。
原标题:砥砺前行开拓牛薪火相传廖氏陶
来源|佛山日报
文|见习记者任志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