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丹灶镇多个优质项目集中开工。掌握国内功率半导体模块超四分之一专利的团队,组建了广东汇芯半导体有限公司,落户仙湖氢谷,解决制造业的“缺芯”问题;全球精密零部件制造龙头企业米思米,在丹灶投资建设其在华南地区的第一个制造基地;世界500强企业百事公司,在华南地区建设第一个食品生产基地,同样选择了丹灶镇。
这三个项目,无一不是行业的龙头,可以快速落地产出。
三大项目同时在丹灶镇开工也并非偶然,其背后折射出了创新发展、后来居上的“丹灶现象”。
丹灶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获益者。早期,五金产业蓬勃发展,留下了“敲锣打鼓贺富”的年代故事,形成了“中国日用五金之都”的镇域特色。近年来,科技创新主导着全球化进程,在新技术、新模式席卷而来的背景下,传统专业镇该如何破局?
时间给出了答案。尽管区位优势不如南海东部片区突出,产业基础不如中部片区雄厚,文旅资源不若西部片区成熟,丹灶镇却通过创新发展,创出了新优势。“十三五”期间,丹灶镇税收翻一番、高企数量增加10倍、引进16个院士项目,成为了大湾区“日企之乡”、中国氢能产业的策源地、安全产业的示范区。
“十四五”即将启幕。上周,中共佛山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召开,明确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定位。今日,中共南海区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开幕,研究谋划“十四五”期间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后来居上”的丹灶镇,正铆足干劲,希望下一个五年延续势头,再上一层楼。
产业格局重塑
氢能、安全、日企三大方向全国领先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作为佛山经济“后起之秀”的丹灶,发展却势如破竹。
从招商引资来看,丹灶镇引进了投资额累计超过100亿元的26个产业项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项目2个,包括此次开工的百事项目,以及今年8月进驻的太平洋建设项目。世界品牌500强企业徐工集团,今年11月与佛山市签约,宣布落子丹灶。
26个高质量的工业项目进驻,进一步完善了丹灶的产业版图。而这种形势,也正是得益于“十三五”期间全面的产业经济布局。
位于仙湖氢谷的氢能中心,周边环境配套良好。/丹灶镇供图
改革开放后,丹灶镇五金产业全面发展,镇域经济崛起。但是发展的先机不是永远的优势。随着时代更迭,以传统五金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渐渐不足以支撑镇域经济。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丹灶镇逐步转型。尤其是借助多个整车厂进驻广东的“东风”,大力集聚汽配产业,建设了日本中小企业产业园,外资项目形成了经济的“新鲜血液”。
进入“十三五”后,丹灶产业转型的路径更加清晰。2016年,该镇首次提出打造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小镇,全面梳理产业基础,审视市场环境。发展新能源产业、智能安全产业的两大产业方向也顺势推出。
这是“换道超车”式的发展,但这两大产业在丹灶也并非是“无根之木”,而是早有萌芽。
早在2009年,广顺新能源落户丹灶,翻开了丹灶产业迈向“氢时代”的新篇章。当时,氢能产业在全国还未得到广泛重视,丹灶却已创新引进了高端氢能人才和氢能项目,建成了全国第一座商业化加氢站。2017年,“氢能元年”的风口来临,丹灶镇立即行动,提出了建设仙湖氢谷的构想。五年来,丹灶全面发力,形成了最完善的氢能产业链,在全国率先启动科技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促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的项目、打造首条氢能源城市公交示范线路、建设氢能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引进了佛山仙湖实验室。南海西部小镇,逐渐成为全国氢能产业的策源地、先行地。
丹灶的智能安全产业,也逐步走上了该赛道的“第一梯队”。丹灶镇以联东U谷这一高端的工业载体项目为主要依托,建设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进入产业发展的“国家队”,担起了探路重任。
日资项目的优势则得以延续,并且不断深化。近五年来,丹灶镇在南海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一期基础上,建成了二期,加速建设三期,并且计划建设具有孵化加速作用的科技园。目前已有39家日企落户丹灶,占南海区的三分之一。这里也成为珠三角日企最密集的区域,是在华投资的日企圈中声名远播的“日企之乡”。
氢能产业、智能安全产业、日资企业,丹灶镇在这三大方向都创下了全国领先的优势,实现了产业方向的“三足鼎立”,完成了从“五金之都”到“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小镇”的华丽转型,发展势不可挡。
人才结构升级
今年引进16个院士项目、50个省市区人才团队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层次决定着产业高度。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量人才南下广东,“孔雀东南飞”的盛况带来了40年的辉煌。要推动改革再出发,势必要升级人才结构。
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在丹灶镇,与制造业创新同时到来的是创新人才。今年,高端人才带队的创新项目和平台类项目纷纷落户。在18日的系列活动中,9个项目现场签约进驻,其中有2个院士项目和1个国家青年特聘专家项目。
签约方之一广东欧佩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由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白勇带头,集聚了浙江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专家,推动70兆帕车载高压储氢瓶技术项目。“在我的专业领域里,丹灶的科研氛围是全国最好的。我不仅带着理论和需求模型来,我还要向这里的人学习,向仙湖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学习。”白勇对于丹灶的人才环境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他所说的仙湖实验室,由佛山市政府、武汉理工大学、南海区政府合作共建,去年正式成立。以仙湖实验室为核心,仙湖氢谷成了科研的“大脑”,人才的“基站”。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实验室已签约进驻院士3人、特聘专家1人、领军人才6人、教授20多人。武汉理工大学也与仙湖实验室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从2020年起,学校每年将安排100~200个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定向放在仙湖实验室使用,待基础建设完工后,学生全部到仙湖开展科研并完成学业。
2020年12月9日~10日,“智能+”安全展览暨企业对接会在丹灶镇的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举办。/佛山日报记者刘浩斌摄
仙湖氢谷是丹灶人才结构升级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不仅在氢能领域,5G、智能安全、生物医药等方面,都有高端人才进驻。今年5月,中科云图项目投产,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担任法定代表人,是佛山市首个研发生产类院士任法定代表人的项目,在全国也非常少见,引发了广泛关注。今年11月,2020中国生命电子学术年会在南海举办,促成这一活动的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邓玉林,此前将北理工亘舒智能医用冷箱与云监控平台项目落子丹灶。
数据显示,丹灶镇今年已经引入院士项目16个、省市区人才团队项目50个、平台项目5个。
这一成绩也离不开创新孵化器的助力。“十三五”期间,丹灶镇引进了力合星空·728创域这一科技企业孵化器,短短几年时间,该机构从区级孵化器一路成长为国家级孵化器,为丹灶引进培育了30多个省市区人才团队,为人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城乡环境蝶变
凝心聚力的有为精神成为定海神针
城市、产业、人文发展相互融合,唯有全面的高质量,才能推动片区发展的良性循环。“十三五”期间,丹灶镇不仅提出制造业创新、人才创新,还进一步提出建设高质量全面发展标杆镇,优化城乡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创新发展的硬件。
从城市的生态休闲功能区的打造来看,“一岛两湖”(即金沙岛、翰林湖、仙湖)三大生态明珠品牌进一步擦亮,并且深入融入城市建设,形成了一个个“创新片区”。
例如智能安全产业与“翰林水道”共融发展的大金智地片区,风景优美的翰林湖、高端的商住载体、省一级学校标准建设的有为小学均已建成。
仙湖氢谷的前景更加值得期待。今年,全区唯一的12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南海中学实验学校开工,计划投资24亿元的丹灶轨道交通项目启动研究。同时,广佛新干线及西延复合通道工程、季华路西延线工程、南海中线公路工程等快速路项目展开建设。众多项目让仙湖氢谷环境全面升级,力争打造“顶级配套”。
广东安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早进驻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的企业之一。/佛山日报记者毛蕾摄
在更大的规划上,借助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契机,丹灶镇将全面推进一岛两湖十里片区建设,打造成城乡融合的样板间。这些变化,都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以及和谐稳定的群众基础。“十三五”期间,“丹灶现象”的形成,最大的助推力就是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的发展合力。
近年来,丹灶镇的全镇性会议,往往都是一场鼓舞士气、凝聚精神的“动员会”。该镇党委政府多次提出要继续弘扬“立志敢为、崇实善为、担当有为”的有为精神,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抢抓发展机遇。
“米思米在选址时考察了70多个城镇,经过多方考察和前期对接后,最终还是选择落户丹灶。”米思米(中国)精密机械贸易有限公司执行役员、总经理徐少淳说。“百事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仅用了2个多月时间,当地政府的办事效率值得点赞。”百事公司大中华区食品业务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谢长安表示。这正是对丹灶招商队伍和环境的认可。据悉,在南海区“五星级服务”的基础上,丹灶镇增加对项目上游供应、下游应用的个性化对接的“七星级服务”,对项目全程跟进,推动其顺利落户、尽快投产。
在城乡建设方面亦是如此,一批精兵强将被派驻到村改一线,直面“硬骨头”。上百人的团队投入到村级工业园改造的大会战中。与此同时,一批能打仗,敢创新的村居两委干部也脱颖而出。一些村居主动提出征地,支持全镇的方向性规划。
该镇也全面开展干部队伍培训,镇委党校作为实训基地,围绕党性教育、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和综合素质,梳理出80余门核心课程,针对不同群体展开特色主题班。
有为精神成了创新发展的“定海神针”。得益于此,丹灶镇乡村振兴、产业培育、人才引进等工作走在前列,在“十三五”期间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丹灶过去五年部分发展成效
●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26家猛增到2019年的233家。
●税收从2015年的14.7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30亿元,五年翻了一番。
●推动“仙湖氢谷”建设,氢能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成为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
●累计引进日资企业项目39个,成为湾区“日企之乡”。
●引进院士项目16个,成为佛山院士项目集聚度最高的镇街之一。
●佛山仙湖实验室落户,承担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佛山分中心建设任务。
●力合星空·728创域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金沙岛跻身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翰林湖获得2017亚洲都市景观奖。
●“有为水道”名声大噪。
原标题:过去五年税收收入翻一番,高企数量增10倍
“丹灶现象”背后的创新发展密码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毛蕾通讯员张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