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林润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6大主要目标的重要内容。佛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十四五”规划期间,面对大湾区城市的竞合,如何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以提升城市品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广佛公共文化服务如何“互通有无”?
实现区域内不同城市的市民享受完全同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共享的美好愿景。但难点在于,各个图书馆服务规则、后台技术的不统一,以及各地体制机制、城市层级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
黄百川 佛山市图书馆党总支部书记、馆长
2009年3月,广佛两地政府签署了《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首倡加强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共建区域服务体系。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要求,明确了建设“人文湾区”的方向。在此政策背景下,湾区各市都加快探索包括图书馆服务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与互通。而广佛两地因为多年来积累的合作意向和共同努力,在公共图书馆的共享和互通方面,率先做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今年10月18日,广州图书馆和佛山市图书馆与粤海集团天河城商管公司三方合作在广佛地铁金融城站建成开放了首家广佛共建图书馆——“阅读家”。这是近几年广佛两地在公共图书馆领域合作的又一个进展。这一新型阅读空间以佛山“智能文化家”的模式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8月下旬试运行以来,3个月就有10万进馆人次,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点。当然,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方式仍有一些需要提升的地方。比如,两地图书馆的服务规则没有统一,后台的技术支撑还没能实现对接。这造成两地市民在同一个服务空间里,在面对两套不同服务系统时可能会感到“迷茫”。要实现两地市民享受真正的同城化通借通还服务,还需要两地的公共图书馆达成共识,持续探索。
实现区域内不同城市市民享受完全同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愿景要变为现实,还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除了上面提到的服务规则、后台技术的障碍外,更多的还在于各地体制机制、城市层级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比如,因财政资金来源不同,一旦实现通借通还,图书作为各自的资产,就会涉及如何处理的问题。诸如此类问题,更多的还需要两地更高层级的政策引导和机制协调。
当然,我们也可以先从一些不涉及资产、不涉及实质交换的环节来进行探索。比如去年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联盟,就提出了由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合作整理湾区九市公共图书馆粤剧文献目录的项目。去年下半年开始,佛山市图书馆也联合周边一些图书馆,包括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和一些民间收藏机构、个人收藏家等,共同举办了“文脉传承故纸流芳——佛山经典古籍联展”,在保护好珍贵古籍资源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向市民宣传推广这些稀有文献资源,用适当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这些资源,实现其应用价值。
除了区域内城市间的资源共享,市民还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参与来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在市民之间的共享,形成更和谐而有效的公共图书馆共建共治共享新形态。比如,佛山市图书馆一直致力践行把图书借阅服务尽量放到市民身边的理念,这两年大力推行“邻里图书馆”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服务效益和社会影响。在此过程中,我们也有了新发现:不少市民不仅向图书馆借书,也乐意把自己的藏书放到统一的平台上,并按照一定的规范供他人借阅。对此,佛山市图书馆正大力打造家藏图书云流通平台,以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佛山民间的图书存量与增长量都非常可观,远远超过全市公共图书馆的藏量和增长量。若能将其都置于一个公共流通平台上,那么能为市民提供阅读的资源将成倍上涨。这既善用了社会资源,节省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财政投入的负担。基于此,如何将社会资源和公共图书馆资源用恰当的方式结合起来,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共治新形态,是当下和将来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新课题和重要方向。黄百川
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既要好看又要有用
文化空间的布局和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综合考虑其可达性、均好性、舒适性、艺术性和服务便利性,方便人民使用。
李汉飞 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城市文化空间的打造是做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而要达到服务群众的目的,就要注重美观性与实用性,因为只有“好看”“好用”相结合,才能留住市民的脚步。
城市文化空间涉及历史街区、创意空间、文化设施等多种要素,文化设施亦门类众多,不仅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图书馆、音乐厅等大型文化设施,也包括儿童、青少年、老年活动中心以及社区综合文化活动等基本空间场所,因此需要通过细致的摸底调研,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阶层的多元化需求,使我们提供的文化空间类型能够切实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要。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有用”。另外,文化空间的布局和设计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综合考虑其可达性、均好性、舒适性、艺术性和服务便利性,方便人民使用。
城市文化空间还需要系统全面地规划,要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建设而造成文化空间分布散乱,公共性不强等问题。首先,在规划思路上要加强专项规划统筹,整合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要素,构建市域的文化空间网络体系。很多城市如广州、南京、珠海等都编制了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通过专项规划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发展目标、空间格局、配置体系及建设要求等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其次,空间布局上要强调大型文化设施集聚,打造高水平文化设施集聚区,塑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地标。要避免各自为政、分散建设。一般而言,一个城市的历史街区、新城区和滨水地区往往都是最具文化魅力的地方,文化设施也要多向这些区域集中,如佛山新城文化MALL、东平水轴规划、东平河滨水核心区的“两馆一厅”等。最后,配置标准上要严格按社区基本文化服务设施配建,以“普惠共享、优质均衡”为目标,构建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围绕“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指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文化站配套标准”等,全方位对标准、找差距,保证城市建设到哪里,公共文化设施就同步配套到哪里。
佛山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规划还要与佛山文化特色相结合。第一,公共文化空间要传承和表现佛山的地域文化特色。佛山的岭南文化特色鲜明,也是著名的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因此,公共文化空间规划要结合其功能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并将文化元素符号运用到公共文化空间中去。第二,公共文化空间要展现开拓进取、务实包容的佛山精神。要因地制宜,加强与周边的协调,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古树,老城区内的还要着重考虑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的完整性、延续性。第三,公共文化空间要符合审美,美观而耐用,利于民俗文化活动组织。只有有美感的空间设计,才能为公众提供舒适的休憩场所,从而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第四,传统习俗、传统技艺和文化活动如行通济、佛山秋色巡游等也会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特色,因此,公共文化空间规划也必须考虑民俗文化活动的举办与策划功能。李汉飞
以公共文化“双空间”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要以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智能快捷的物质空间提升城市品质,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塑造城市形象,在精神空间上凝聚人们对城市的情感与认同。
彭莹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将切实增强市民在物质空间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促进城市文体旅的融合发展,更可以在精神空间上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的认同感与识别度。
因此,佛山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后续的建设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继续完善优化各级阵地设施体系,以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智能快捷的物质空间提升城市品质。首先,要打造彰显岭南文化特色的高品位城市空间。重点打造三龙湾高端艺术社区、佛山高新区科技文化中心、一环文化创新圈,将市级的“六馆一院”、区级“五馆一院”、镇(街)“三馆一院”和社区(村)基层服务中心与城市历史文脉、滨水遗迹相融合,以“项目+场所+元素”协调公共文化设施与公园绿地、商业楼宇和地下空间整体化建设,生动呈现地方历史故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其次,探索推进基层文体旅设施的“四中心融合”。尤其在商圈景区与产业园区相对集中的区域,将党群服务中心、国民健康体质检测中心、旅游服务中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统筹规划,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智能化服务,切实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效率。最后,加强开发与盘活城市建设项目配建的公共文化设施。部分镇街由于经费人手紧缺,辖区配建的公共用房仍有过万平方米被闲置。对此,要积极引入社会第三方对场地进行创意设计、空间建设及运营服务,原则上允许第三方在协商确定特许经营的范围内,将公益性与半公益性有机结合,突出专业化与自主化运营。研究制定年度服务效益考核机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来年的项目经营权和相应的扶持补助。
第二,在深化全市公共文化建设中要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塑造城市形象,在精神空间上凝聚人们对城市的情感与认同。首先,要发挥重大项目的龙头效应,带动区域文体旅融合发展。争取将各级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等建设成为全域旅游路径的重要节点,拓展其文艺表演、交流研学等功能,吸引游客驻足打卡、休闲赏艺、互动体验。对于在规在建的重点项目,从外观设计到功能布局都要引导和鼓励公众广泛参与,增强文化建设的公共性与市民的主体性。其次,要加快提升产业园区公共文化服务,在“圈层模式”的基础上探索能准确反映需求的识别机制和供给评价体系。大力推广普及“佛山文化云”,邀请本地社团与非遗传承人开展培训展演,积极组织各类文艺专场等,以精准化与在地性的文化服务,增强产业园区新市民群体对城市的文化认知与情感归属。最后,要继续深化广佛同城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佛山秋色巡游、行通济等传统民俗活动与大城工匠、脊梁企业、大城企业家等彰显时代需求与城市精神的评选活动,在人文湾区的辐射效应下,以特色鲜明的公共活动增进文旅融合与文化传播。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展销平台、整合全媒体资源、举办汇演与文创大赛,加强锻造地方文艺精品,以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成果提升佛山城市品质。彭莹
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多条腿”走路?
我们要将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到文化传承的高度来进行规划与推广。
陈忠民 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理事 佛山市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也更为迫切。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接下来的“十四五”期间,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依然是重要工作。
近年来,佛山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比如,每年10月、11月份,就会有许多市民通过打电话或发短信等方式了解秋色巡游的相关信息。可见,一场城市大型文化活动往往牵动着千家万户。所以,“十四五”期间,佛山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除了要解决好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以及关注一些特殊人群的需求外,首先要继续做好这些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擦亮佛山的文化品牌。其次要办好各类群众艺术汇演。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佛山曾举办过“钻石杯”歌唱比赛,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佛山城市品牌。在今天,如何办好有影响力的群众文艺活动,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最后,我们也要积极承办一些世界级、国家级的大型文艺活动,比如此前曾承办过的亚洲艺术节、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这些活动对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推动作用,是其它活动所不可比拟的。
当然,文化活动只是载体,要建立在对佛山乃至岭南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上。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公共文化服务除了要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之外,还要做好传承与展示岭南文化的工作。比如,佛山有许多国家级的非遗文化就可以通过秋色巡游来进行展示。我们要将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到文化传承的高度来进行规划与推广。
做好公共文化服务,还要鼓励人民群众积极进行文艺创作。如果说文艺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火炬,是一个时代的前进号角,那么文艺作品就是反映这个时代,反映老百姓心声的最好载体。通过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文艺创作,培育出属于佛山的民间作家、民间的画家、民间的雕塑家等。在这方面,相比于省内其他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根基的城市,佛山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除了政府部门要进行引导鼓励与在政策上提供一些便利之外,社会力量也要参与进来。首先,媒体可加大宣传力度,并与文化部门合作组织一系列有关民间文艺作品的评选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其次,要大力鼓励本地企业参与相关的民间文艺活动。最后,要发挥各类民间文化协会的推动作用,因为他们是政府文化机构外的重要补充,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不可或缺的角色。总而言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不能只靠政府一条腿走路,要使之成为社会共识与社会责任,让社会各界都参与进来。
做好公共文化服务,还要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许多人获取与享受公共文化服务都是通过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渠道。这给我们提了一个醒:要与时俱进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比如,佛山一直是一个戏剧小品创作比较有影响力的城市,我们可以组织创作一批反映佛山人生活、讲佛山故事的戏剧小品,通过网络直播、点播等方式,让老百姓能更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而这需要各级文化部门针对新的传播特点来精心组织、策划、创作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作品。陈忠民
原标题:圆桌论坛|湾区城市竞合公共文化服务如何为城市提质?
来源|佛山日报
撰文|记者高慧超
统筹|记者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