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宣讲,看舞狮,打乒乓,逛祠堂……昨日,“孝善祠堂古韵生香”2020年三水区芦苞镇乡村振兴系列活动走进四合村冼氏宗祠,在辞旧迎新之际为群众奉上了一道文化大餐。
2019年以来,芦苞镇将孝善文化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引领乡村振兴的新风尚,选取了独树岗蔡氏大宗祠、三房祠堂、卢氏大宗祠,西河李氏宗祠、岑氏宗祠,四合冼氏宗祠等六大祠堂作为“祠堂+文化”示范建设点,有序推进“祠堂+文化”工作的开展。
如今,立足祠堂历史底蕴与四合人文风情而重新设计的冼氏宗祠已发生华丽蝶变,将加速建成功能完善、内涵丰富的基层善治阵地、文化集散阵地和传播新时代先进文化的阵地,助力芦苞实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
精准定位
打造“一祠堂一品牌”
“现在这个祠堂功能丰富了很多,灯光设计也特别漂亮。上个月我在这里摆了入伙酒席,乡亲们都说环境比饭店还好,氛围也很温馨。”四合村村民骆女士当天带着两岁半的女儿早早来到冼氏宗祠前参加活动,谈到宗祠的变化她笑得合不拢嘴。
在硬件提升方面,芦苞镇为每一个“祠堂+文化”示范建设点都量身定制了一套设计方案。“我们注重精准定位,提炼村落文化作为设计理念,并召开祠堂族人小组研讨会,定制村民所需的文化娱乐项目和器材,力求打造‘一祠堂一品牌’。”芦苞镇有关负责人表示。
例如,“孝善世族,文化名村”是蔡氏大宗祠的文化品牌,“和合相守,长岐长寿”是卢氏大宗祠的文化品牌,“生态丰湖,乡村蝶变”是李氏宗祠的文化品牌,“崇文尚教,翰墨流芳”是岑氏宗祠的文化品牌。
本次活动的举办地——四合村委会把岗村冼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后因日寇入侵遭到焚毁。据村民冼劲昌介绍,冼氏族人一直希望重建祠堂,却苦于没有资金支持。
经过升级的四合村冼氏宗祠功能丰富,灯光设计也别具一格。
后来,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看到族人聚会没有场所,于是倡议重建祠堂。这一号召得到众多村民支持,冼氏族人慷慨解囊。1992年,冼氏宗祠完成重建,参照旧制,为三进三廊二井二巷道布局,面积350平方米,砖石木瓦结构。
同时,龙狮文化是把岗村的一张名片。2009年,把岗村自发组建龙狮队,每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庆进行表演。特别是春节期间,醒狮巡游四乡,相互团拜,采青祝福,给乡村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氛围。
为此,冼氏宗祠这一“祠堂+文化”示范建设点在设计时,确立了“守望相助,龙舞狮腾”的文化品牌,在保留古建筑风貌以及传统婚庆、祭祀等功能的基础上,设置有图书阅览区、儿童活动区、道德讲堂、志愿服务站、乒乓球场、海外宗亲议事馆等功能丰富的板块,凝聚宗亲乡情,弘扬龙狮文化,服务当地村民。
做优服务
建成实践活动主阵地
2019年,三水创新探索“祠堂+文化”——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文化发展模式,在全区部署打造30个祠堂示范点,以祠堂为根、文化为魂、精神传承为本,使“祠堂+文化”成为三水的特色文化项目。
根据“1+4+N”的三水“祠堂+文化”建设指引,芦苞镇将孝善文化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引领乡村振兴的新风尚,选取了独树岗蔡氏大宗祠、三房祠堂、卢氏大宗祠,西河李氏宗祠、岑氏宗祠,四合冼氏宗祠六大祠堂作为“祠堂+文化”示范建设点,推进“祠堂+文化”工作。
祠堂的多功能不仅体现在硬件配置上,也体现在活动的丰富性上。为此,芦苞镇在提升祠堂硬件的同时,还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立足点、出发点,全力将祠堂示范点打造成为基层善治阵地、文化集散阵地、新时代先进文化传播阵地。
在四合村冼氏宗祠外,三水区书法名家现场挥毫泼墨,为村民写春联。
本次“孝善祠堂古韵生香”2020年三水区芦苞镇乡村振兴系列活动,正是旨在以祠堂示范点为载体,进一步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将欢乐和文明送到千家万户,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热烈的浓厚节日氛围,凝聚团结进取、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力量。
系列活动由芦苞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芦苞镇文化站主办,佛山日报社承办。活动总策划、芦苞文化站站长陈碧珊表示,接下来芦苞将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此类“祠堂+文化”活动,进一步盘活祠堂、用好祠堂,真正达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专门邀请了“孝善芦苞人”代表参加,向他们送上春联和节日慰问品。
对此,芦苞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孝而立自德,善而行天下。孝是个人对自己家庭的行为,善则是惠及大众的。因此芦苞的‘祠堂+文化’建设以孝善为根基,希望在乡村培育从小家到大家、从个人到整个社会的孝善之风。”
接下来,芦苞镇将进一步健全“祠堂+文化”工作长效机制,健全祠堂管理运行机制、队伍,扎实完成示范点建设,赋予祠堂新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让祠堂成为传承岭南文化和良好家风的载体,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主阵地,擦亮芦苞孝善文化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原标题:2020年三水区芦苞镇乡村振兴系列活动举行
孝善祠堂古韵生香
来源|佛山日报
文图|记者马永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