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李美征:翰墨泼染多少秋​

2020-01-07 18:22:50来源:佛山在线

【人物档案】

李美征,号大鼎,湖南湘乡人,高中美术教师。高明区政协委员、高明区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开明画院画家、佛山市政协书画院画家、佛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走进高明区纪念中学的一栋教学楼,推开二楼一间工作室的大门,迎面有一张硕大的书桌。这个十平方米的工作室几乎看不到墙壁,除了几个高大且摆满碑帖、字帖的书架,便是层层叠叠堆放着的宣纸。

这是高明区书法家协会主席李美征的工作室。翰墨的香味,在这个并不宽敞的空间内飘溢、弥漫。

二十年弹指一瞬,斯人伏案于此,一个石砚,一支狼毫,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书写不休。

他师承岭南画派,骨子里有一种包容并蓄的锐意和气量,钦慕魏晋风骨,精神上更渴望拥有那一双形而上的翅膀。

当时痴绝:

始于祖父的字帖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李美征是湖南湘乡人。湘乡是湖南中部的一个县级市,古称“龙城”,在近代历史上,湘乡声名赫赫,有着“自古无湘不成军,天下湘军出湘乡”之誉。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国藩创办了湘军,使得晚清一度出现了“中兴”局面。湘乡与齐白石故乡近在咫尺,先贤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使得崇文尚武的基因深植于每一个湘乡人心中。

李美征珍藏多年的字帖。

李美征便是在这样的民风里长大,他与书法结缘,源于童年时代偶然发现的几担线装书。

“我在老家旧房子发现了几担线装书。”李美征的祖父是黄埔军校四期学员,后来为国捐躯,但他早年读过的线装书被家人珍藏至今。线装书中,有一本刊刻于光绪壬午年间的《习字速成法》字帖,数十年后,爷孙俩通过这本字帖有了交集——

“握笔之法,为学书者必须注意之事。执笔必使笔杆垂直……”这些线装书有数担之多,李美征却偏偏被这一本盈手可握的小字帖所深深迷住:那一个童蒙求学的小孩,自此打开了一扇通往书法艺术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被我一直珍藏着,扉页上还有我小时候写的字:练功不止,振兴中华。”李美征从一个塑封套子里小心翼翼地抽出这一本纸张发黄的字帖。

行书《大鼎山人》(尺寸:198×90cm)。/本版书画作品均由受访者提供

当时,家里以学业为由反对李美征练习书法,他就找法子偷偷写:在放牛的地方有一块大石头,他常常带着笔墨纸砚去那里练;等家人睡着了,他就在房里悄悄写。有一次,他骑车到数十里外的韶山新华书店购买字帖,字帖为唐驼所书,唐驼的书法秀美遒劲、含蓄朴茂,李美征被他的书写风格所吸引,唐驼本人更是因勤练书法而驼背,这样的精神同样令李美征为之服膺:“古有王羲之洗笔砚而成墨池,今有唐驼为之成痴,这都激励着我们勤学苦练。”

能书善画:

岭南文化的播衍者

在上世纪90年代,李美征光荣应征入伍,成为驻佛山某地的一名武警消防官兵。

“我爸爸是抗美援朝老兵,我自己也入伍当兵,我们三代人都是军人。”祖父能文能武,这深深影响着李美征。入伍之后,写得一手好字的李美征承担起部队里的宣传工作,并被部队挖掘而送到广州美术学院培养。

《生命之歌》写生小品之二(尺寸45×36cm)。

部队是一个大熔炉,铁的纪律、铁的意志,为李美征的创作之路注入一种豪情与笃定。从那时候到现在,李美征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作息和旺盛的创作热情。

在广州美术学院求学的那几年,李美征的逐梦之旅更加包容,更加自信。广州美术学院堪称岭南画派重镇,岭南画派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绘画流派,其“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艺术主张,与岭南文化精髓一脉相承。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广东这个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地区,吸纳着千千万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李美征”,他们在此深造,在此生根,最终成为岭南文化的播衍者。

“书法和国画创作我都喜欢,都有钻研。”20年后回头看,李美征对这段经历仍然心怀感激之情。李美征钦慕魏晋风骨,其书法创作尤擅行草,直追王羲之、王献之遗风;而绘画方面,则与岭南画派的艺术主张一脉相承,尤其注重表现形式和结构上的创新突破。

《生命之歌》写生小品之五(尺寸45×36cm)。

“岭南画派的画家往往取材于生活,更巧妙运用随类赋彩这一法则。平常可见的花卉、鱼虫、松竹均可入画。在画家笔下,他们被赋予不同的形态和色彩,往往能营造出别开生面的艺术效果。”在专访过程中,李美珍一边说出他对书画艺术的理解,一边拿出一捧他近期的画作。

只见画纸上以工笔手法绘就的牵牛花蔓、蚱蜢、枯树老藤等既栩栩如生,色彩多变,在不变的万物造型中,它们有了魂也生了姿,在变幻的色彩中,它们有了更为蓬勃张扬的活力。

着力求变:

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书画同宗,书写在纸张上的文字,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记录历史的载体,同时还传递着一种人类对美的共同认知。这种美,植根于人类文明——书法,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

扎根高明整整20年,李美征早已被这座“文风甲端郡”的历史名城所吸引。长期以来,许多历代碑刻散落民间,李美征组织了一批热心的书法爱好者对它们进行挖掘整理。这一热心举动得到了高明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今年5月,首批17组(件)碑刻拓片在区博物馆进行了公开展出。

这些拓片内容包含教育、城建、宗族、祠堂、庙宇等,或记县城建制,或记兴学儒学,形式多样,信息丰富,时间跨度从明代到现代,兼顾知识性和艺术性。其中,最古老的碑刻是刻于明代成化八年(1472年)的《劝借义民出谷备荒碑》,距今已经有547年的历史,记载了高明设县以前先民慷慨出谷备荒,帮助肇庆高要莲塘抗洪复堤的故事。

《生命之歌》写生小品之九(尺寸45×36cm)。

在众多拓片之中,李美征对《高明县成有感》青眼有加。《高明县成有感》字体清秀挺拔,笔画结实有力,整幅作品庄重严谨,带着明代馆阁体的烙印。碑文由明代诗人朱英任亮光都察院右都御史时所书。

“字如其人,细品《高明县成有感》,更是品读一个书法家清正严明、波澜壮阔的一生。”李美征将《高明县成有感》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高明遭受战火侵袭之后,由朱英等人上奏朝廷设县以保境安民。史料记载,朱英不仅是一个诗人,还曾任两广总督、太子少保、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一生为官清正严明,治理甘肃、两广皆有大功,史称其“文武兼资,伟哉一代能臣”,其心系乡民,泽被高明的事迹值得后人铭记。

这是李美征致力于守护传统文化,献给高明这一第二故乡的最好礼物。

原标题:李美征:翰墨泼染多少秋

来源|佛山日报

文图|记者杨立韵(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