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城的乡贤文化史上,来自南庄村委会罗园村的清朝探花侍郎罗文俊,留下过深深烙印。
以罗文俊故居为中心,方圆数里的地方,分布着与他有关的多个历史渊源:探花巷、镇洲府邸、光禄祠、功名桥、邻村孔家村文昌阁题字……
百多年前的峥嵘岁月,犹如历史宝藏,如今得到不断挖掘和激活,罗文俊辉煌出色的人生履历、满门才俊的佳话、引领一时学术风气的担当,以及崇文尚学的优良传统,为人所津津乐道,让“探花故里”重新闪耀出时代新光芒。
百年老屋尘封峥嵘
满腹才情,两袖清风
南庄村委会罗园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800年历史,村内遗留了光禄祠、念东祖祠等历史遗迹,与水乡风光相得益彰。清朝探花侍郎罗文俊生于斯长于斯,更使这个“探花村”闻名遐迩。
罗文俊后人、村民罗福英说,他自小就听闻父辈叔伯说起罗文俊的故事——
出身贫寒,但酷爱读书,哪怕借灯油也要点灯夜读;姑姑嫁到罗格孔家村后,他在那里度过一段求学时光,后来特意为文昌阁题字;他考取功名后,当时举足轻重的大臣汤金钊还亲笔为其书房题字,此乃村内光禄祠所书大字之由来……
罗园村内建有“四园”(荷香园、探花园、耕读园、崇文园)地标,图为探花园。
据记载,罗文俊在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高中进士位居探花。“探花”是恩科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即考取第一甲第三名。根据罗园村整理之史料,清代广东仅有5人取得过探花功名,罗文俊是清朝广东第二位获得探花的进士。
除了读书考试成绩极其出色,罗文俊在仕途上也颇有作为。他曾在山西、山东、浙江等地任学政一职,也多次出任试差,甄拔人才,最后还当上了工部左侍郎。据称,罗文俊是清朝时“南海籍”即旧时佛山,考取功名的才俊中,官职做到最高的一位。
历经百余年,罗文俊的故居及其后代所住的“镇洲府邸”至今都有保存下来。沿着村里“探花巷”德昌大巷往里走约百米,便可看到这几座青砖古屋。
罗文俊故居位于罗园村大街八巷12号,虽年久失修,不过古建筑外表保存比较完好。没有金雕玉砌的痕迹,只有厚重的门框用石、数处精致砖雕,才透露出几分官家威严。整个建筑总面积245平方米,由3间独立房屋组成,建有镬耳式封火山墙、“硬山顶”和平脊,对研究岭南民居风格有一定价值。
“罗文俊为官清廉,房屋府邸不见豪华,也没有留下其他祖产。他晚年因病归里,据传,带回的主要是几箱衣物,可见两袖清风。”罗福英说。
“书窗更有万灯青”
博学鸿词,诗书皆精
近年,南庄村大力挖掘“探花”文化,除了修缮罗文俊故居、整理相关文献资料,还在罗园村增建探花园、名人馆等文化场地,成为今人了解、追忆罗文俊生平故事的重要去处。
走进探花园,几面文化墙映入眼帘,上面刻有罗文俊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述和著作。例如,这里展示的《殿试对策卷》,便记载了罗文俊当年在殿试策问环节的精彩表现。
百年老宅、罗文俊故居。
当时,道光帝向罗文俊提出四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制治保邦之道、兴贤育才之方、诘戎讲武之猷、戢暴安良之法”。罗文俊均作答如流,并有深刻洞见,皇帝看后大加赞赏。
罗文俊满腹才学,以“博学鸿词”、诗赋“援笔立成”闻名。清嘉庆、道光年间的两广总督阮元,就曾在诗中写下:“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见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
“双客”指的就是时状元广东吴川林召棠、探花南庄罗文俊。诗中既描绘了清代羊城广州闹花灯的热闹熙攘,也生动描述了才子归里、引起省城万人空巷一睹风采的盛况。
出于崇尚汉学、广育人才的相同志向,罗文俊与阮元之间还有另一段故事。
据《南海县志本传》记载,阮元在浙江任巡抚时,在杭州西湖创办了诂经精舍。与其他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书院有所不同,诂经精舍以古学、经义等,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阮元离任后,书院渐趋衰落。
罗文俊到浙江任学政时,睹而不忍,决意兴复,便带头捐资修葺,扩大规模。每次考试,罗文俊还亲自校阅、奖励优异。一时间,士子们争相入读,使书院重现昔日气象,深受当地士绅的赞赏。
而且,在阮元初编《诂经精舍文集》基础上,罗文俊和俞樾(清代学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二人把该书编订至八集,其中共收经史、辞赋二千余篇,推动了当时的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
罗文俊崇文尚学,对学识追求孜孜不倦,著有《绿萝书屋文集》。后有《绿萝书屋遗集》,收录了其五言律诗、古近体诗等诗作,以及赋、策、记、书、序、赞、题辞和跋等体裁的作品。传世作品虽不算多,但足见功力深厚。
育人成佳话
门生不凡,满门俊杰
罗文俊曾在各地选拔人才,他经常思考:若仅能衡量文章,而选不出有见地之人,对国家又有何好处?
因此,他认为,考官必须从“外著之文”得“中藏之美”,“择其文之独有见地,开径自行,不剽窃前人牙慧者录之”,“必须甄拔得人,方不愧文章报国”。说的是要权衡文柄、真正选出雄才、方能造益国家。
道光二十四年,罗文俊当上顺天府乡试考官。正是这一年,罗文俊慧眼识英才,相中了20出头的安徽青年李鸿章、河北青年李鸿藻。
追忆师恩,李鸿章在1890年为之撰写《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工部左侍郎罗公神道碑铭》。李鸿藻也在《绿萝书屋遗集》撰序云:“甲辰岁,公典京兆试,鸿藻闱卷实公所拔,识榜后,谒公于虎坊桥第,期许甚殷”,述说了他们相交匪浅的师生情谊。
罗文俊取录的学生多为一时之杰,最著名者除了晚清重臣李鸿章、李鸿藻,还有各省总督巡抚,如李鹤年、曾璧光等人,都是出自其门。
探花园内展示的罗文俊手迹刻石。
除了名声显赫的仕官、诗书皆精的学者,罗文俊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作风严谨的家长。据传,虽然身任京官,但他为人十分谨慎、不徇私情,在职期间从不让他儿子赴乡试。在当时晚清官场,论为人正直谨慎、不为子弟求科名者,有三人最为知名,便是萧山之汤金钊、仪征之阮元,还有南庄之罗文俊。
受罗文俊影响,其后人也把崇文、尚学、清廉的优良家风传承下来。其子罗延琛也成了诗人,著有《诵芬堂诗草》。其孙罗崇龄,1912年任粤铁路总办、1913年任广三铁路管理局局长。其曾孙罗原觉,则是广东近代著名文物鉴藏家。
相传,罗文俊没有着意要提携后代,反而李鸿章、李鸿藻等人不忘师恩,对罗文俊后人关怀备至。
罗福英说,据传,李鸿章见罗文俊后人老实巴交,便叫人在罗园村划出了几分田地归予他,使其免陷入衣食困境。那几分地,便是村里百年老桥“新装桥”附近一带。
古村建设有声有色
“探花故里”焕发新时代光芒
在“探花故里”罗园村,说到最有特色的历史古迹,除了罗文俊故居、古祠堂,不得不提的还有百年老桥、百年古巷。
在罗园村名人馆门口对开不远处,有个并不起眼的大木板桥,横跨河涌两岸,为村民提供穿行之便。罗福英介绍,这旧木桥名为“新装桥”,其实大有来头,是清朝时为表彰罗园村人才辈出而修建的“功名桥”。虽历经百余年,“功名桥”不朽不烂、坚固如初,成为村民心中稳守一方安宁的象征。
在罗园村大街九巷一带,保留着纵横规整、狭长幽深的传统古巷风貌,漫步其中,还能邂逅历经沧桑的清代民宅。
例如九巷一号的大宅,罗福英说,这是清代大户人家的豪宅。墙上的中式砖雕十分精致,方形、扇形壁画未完全褪色,而长形窗户上的拱形雕窗有明显的西式痕迹。中西合璧的风格,让人对民宅故事充满遐想。
罗园村里的“探花码头”风光旖旎。
这里还可以找到空斗墙等岭南特色古建砖墙。岭南传统建筑多用隔热效果好的空斗墙来“对付”炎热漫长的夏季,尤其是房屋的山墙。青砖空斗墙对砌筑技术要求较高,对砖尺寸精度要求也较高,否则墙体的持荷能力则大打折扣,充分显示出来自民间的建筑智慧。
近年来,罗园村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美,还建设了探花码头和“四园”(荷香园、探花园、耕读园、崇文园)等地标,“曲水泛舟、古榕遒劲、古祠流芳”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在这里不断上演。
村容村貌靓了,文化氛围和水乡风情日渐浓厚,吸引游人访客纷至沓来,也不断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豪感、生活幸福感。
“近4年来,村里水乡环境、古村活化、四园建设等搞得有声有色,越来越多人过来取经,看到我们村内改造、文化塑造,都纷纷称赞,这让大家备感高兴。你看,现在很多村民都选择修缮祖屋,村内都在有序排着队建屋呢。”罗福英说。
在罗福英看来,有了“探花文化”的不断熏陶,如今村民的思想水平、文化观念也进步了许多,对于未来,大家都充满美好憧憬。
罗文俊诗文选摘
甘凉途中杂咏其三
双旌猎猎镇飞扬,画角声声说故乡。
立马平羌台上望,万株红柳倚斜阳。
罗文俊赏兰
罗文俊对于赏兰有心得,他的《艺兰记》,是当时广东赏兰文字记载中的精品。全文仅百余字,却把兰花的风姿和气质描绘得淋漓尽致。
文中云:“瓷斗文石,参差竹荫榕下,风露既酣,箭叶怒发,清和时节万花纷披如雪。遇晨旭未上清风徐来,徒倚其间。挹花露华,以程君房。墨试蕉白,大研墨光。蓝翠绿浮动,窗外芭蕉新展如碧玉。以澄心堂纸临兰亭一过,生香活色,萦绕笔端鼻观间。一时心目清凉,骨节开朗,如餐霞吸露。置身阆风瑶圃,不复知有人间事,亦陶征君所谓欲界之仙都也。”
原标题:禅城罗园村先贤罗文俊:探花及第扬功名 书窗更有万灯青
来源|佛山日报
文图|记者林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