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行情 >

通勤提速!城区45分钟,副中心及多点地区至城区30分钟抵达!

2021-12-21 16:54:54来源:腾讯

哈喽大家好!年底又一波好消息来啦!大家期待已久的地铁规划来啦!

昨天规自委公示《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0年-2035年)》。

非常震撼,其中明确,到2035年,北京轨道交通线网总规模将达到约2673公里,其中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有38条。

呼声特别高的的17号线北段、17号支线、19号线南延、3号线以及很多在规划中的线路等等都有!

另外,大家不明白的啥是S线、R线、M线都代表啥,这次也跟大家一次性说明白。

除了北京城里的轨道交通,跨省线路也有规划,规划提出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轨道上的北京城”。

规划图

大家可以放大看,由于官方并未公布明确的线路名称,所以目前只能猜测。

大家对规划中的哪条线路,或经过的哪些区域感兴趣,可以文末留言点赞,想看的人多,哥们下周给大家详细扒一扒。

规划方案

01

总体方案

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由区域快线(含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组成,规划线网总规模约2673公里。

区域快线(含市郊铁路)包含市郊铁路线路及新建区域快线,里程约1095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包含地铁普线、地铁快线、中低运量、机场专线等,里程约1578公里。

02

区域快线

啥是区域快线?简单说就是 S线。是提供北京都市区主要节点之间快速服务的轨道交通方式。规划区域快线网由15条(段)线路构成,线网里程约1095公里。其中,包括利用铁路资源线5路和新建线路。

03

城市轨道交通

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38条线路构成,线网里程约1578公里。

包括:

地铁快线(R 线)是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多点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快速联系的主导轨道交通方式,线路以服务通勤客流为主,提供大站快车式服务。共计6条线路约403公里。

地铁普线(M线)强调尽可能覆盖城市主要功能区,满 足多样化出行需求,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共计24条线路约985公里。

机场专线计2条线路约75公里主要服务机场客流,中低运量计6条线路约115公里作为地铁普线辅助服务线路。

04

枢纽布局

依据城市发展要求和地区发展条件,构建国家级、区域级和城市级三级枢纽体系。

国家级客运枢纽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干线铁路打造,用于承担国家长距离铁路和首都地区市郊铁路客运功能。包括8个铁路全国客运枢纽和2个预留客运枢纽。其中,8个铁路全国客运枢纽为北京北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站、丰台站、北京朝阳站、城市副中心站和清河站。

区域级客运枢纽依托城际铁路和区域快线打造,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与多点新城地区,用于承担京津冀核心区域和首都圈地区客运功能。中心城区的区域客运枢纽主要功能为加强重点功能区对外辐射力,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如金融街站、北京东站等。多点新城的区域客运枢纽主要功能为提升6区域发展动能,如昌平站、顺义站、黄村火车站等。

城市级客运枢纽依托区域快线、地铁快线和地铁普线打造若干个轨道交通换乘节点,服务城市集中建设地区客运需求、支撑城市功能区及主要就业中心发展,如丽泽站、望京站、霍营站等。

05

方案效果

规划草案提出,根据京津冀区域及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线网按照“中心城加密度,外围提速度,跨界留联通度”的思路,形成 “内面外廊、以快为先、跨界联动、枢纽锚固”的布局。

提高轨道出行比例。规划全市绿色出行占比80%以上,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轨道交通占比27%以上。放射廊道轨道交通出行比例占40%以上。

加大轨道站点覆盖率。规划站点800米范围覆盖全市50%的居住人口和56%的就业岗位,覆盖中心城区71%的居住人口和76%的就业岗位、城市副中心81%的居住人口和73%的就业岗位。

中心城区加密度。中心城区弥补断点、增加覆盖。主要通过补结构、优衔接、提速度、强换乘,实现整体网络服务水平提升,四环以内实现面状服务。

城市副中心搭框架。构建副中心对外廊道,以轨道交通辐射周边区域并支撑与东部新城及北三县协同发展,同时内部形成“环形+放射”网,满足多层次需求。

外围廊道提速度。通过快线系统构建中心城及副中心对外联系的轨道交通廊道,多点新城与中心城区提供“一快一普”的轨道服务,重点方向提供“两快”条件。大幅提升出行时效。

环京生活圈促联动。构建“区域快线+地铁快线”的快线体系,布局对角型地铁快线,提升线网直达性及出行效率。按需差异化供给,利用城际和区域快线等方式形成快速通勤联系。全网实现“中心城区45分钟内可达,副中心内、主副之间及多点地区至中心城30分钟以内可达,市域跨界一小时内可达”的服务。

四网融合优换乘。实现“一张网”服务,形成多个四网换乘枢纽,疏解北京站、北京北站长途客流。通过优化火车站与地铁高效衔接,并对接市郊铁路与城轨运营标准,为乘客提供更便捷、多方向、高效能的出行选择。

廊道职住平衡。推动本地职住平衡的同时构建轨道上的职住平衡,提升乘客通勤出行便捷性。塑造活力空间,细化规划编制要求,重点打造轨道微中心,塑造成为城市发展的活力空间与市民愿意前往的魅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