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危窑危房改造让50万农民住上安全房
旧貌换新,用美景延续乡愁;变中生新,续乡村振兴脉络。近年来,宁夏通过持续开展农村危窑危房改造,使一个个曾破败不堪的“空心村”呈现出生态宜居的新村容颜。这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新乡村,也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苦甲之地”换了新颜
“看村不是村,土房柴成堆;夏怕屋漏雨,冬惧寒风吹。”这几句话承载了泾源县兴盛乡红星村百姓对搬离危窑危房、住上新宅的期盼。红星村以前是兴盛乡环境最差的老旧村庄,基础设施薄弱,很多房窑出现渗漏、窑顶塌陷、房基下沉裂缝等情况。
民有所呼,党有所应。近年来,泾源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一系列惠民政策,加快农户危窑危房改造进程,让农民群众住上安全房、舒心房,彻底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12月1日,记者再次来到红星村,再也看不到老旧土房和塌墙烂院,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宅,家家白墙红顶、院落宽敞,门前屋后种花种树、街头巷尾干净整洁、文化广场设施齐全。
在同心县田老庄乡套塘村有个“幸福大院”:红色的屋顶、宽敞的房间、明亮的窗户、舒适的环境和7户人家……
该村属于整建制移民迁出村,在移民过程中7户老人留恋故土,不愿搬迁。经过多次劝说失败后,为确保脱贫奔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落一人,乡党委和政府在充分了解群众意愿后,为7户老百姓“量身定制”了一套安置方案——就地建设农村“幸福大院”。
在大院建设过程中,乡上按照“功能实用、方便老人、够用就好”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援建、农户参与”的方式,按照每户4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并完成了简装,配齐了太阳能热水器、炕、炉子、公厕等生活基础设施,达到了群众拎包入住的条件。“幸福大院”的建设,让遗留的7户单老户、双老户拥有了自己颐养天年的温馨家园。
改造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12月2日,当记者走进中卫市沙坡头区柔远镇冯庄村十四队杜海珍家的新房时,暖意瞬间袭来。“要不是国家的好政策,我现在还窝在以前的土房子里挨冻呢。”56岁的杜海珍早年因病丧失劳动能力,2008年丈夫离世后,全靠低保才将子女抚养成人。近些年,眼看着同村人纷纷翻建了新房,她仍住在上世纪80年代建的土坯房里。由于年代久远,她家的老房子不仅地基下陷、墙体裂缝,每遇下雨天,更是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
2017年,宁夏调整了农村危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的分类和标准,不少村民搭上了“顺风车”,拆掉了土木结构的老房子,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新房子。今年年初,沙坡头区在进行危房清零拆除工作时,杜海珍的老房子被确定为必须拆除的D级房屋,但杜海珍却实在筹不出一点钱,只能“望政策而兴叹”。
危房改造一户都不能少!沙坡头区住房城乡建设和交通局研究决定,杜海珍家从拆老房、垫地基,到新房规划放线、购买建材、劳动力使用,沙坡头区住房城乡建设和交通局以及柔远镇、冯庄村,要一竿子插到底,派专人值守,缺什么筹备什么。
经过40多天紧张施建,杜海珍家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36平方米、上下圈梁构造柱、门窗安装到位、水电气通达的新房子。跨进房门,杜海珍湿了眼眶:“从拆到建,政府没问我要过一分钱。能住进这样的新房,真是感谢党和政府啊!”
“六个一批”必有一款适合你
无论是红星村的人居环境大变样、套塘村的“幸福大院”,还是沙坡头区的“一个都不能少”,都是宁夏危窑危房改造工作的缩影。
“十三五”期间,宁夏进一步加快了危窑危房改造进程,连续多年将改造工作列入民生计划和为民办的重点实事之一。住建、财政、民政等部门联手建立了农村危窑危房改造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对象认定、危房鉴定、资金拨付等方面的精准支持,使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危房应改尽改。同时,根据贫困群众的危房类型、改造意愿等不同情况,采取原址翻建一批、加固改造一批、移民安置一批、补偿退出一批、扩面安置一批、周转安置一批的“六个一批”办法,综合施策,分类推进改造工作。
好事办好,实事办牢。2018年、2019年,宁夏连续两年进入国家危房改造激励省区行列。今年,宁夏更是扎实推进危房改造脱贫攻坚扫尾工作,并与抗震房改造相衔接,加快消除农村住房不安全因素,极大地改善了群众住房条件和农村环境面貌。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宁夏共计改造农村危房11.7万户,累计补助资金27.24亿元,使50万农村贫困群众住上安全房,危窑危房改造工作也为“建设美丽新宁夏”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记者 王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