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行情 >

梦想改造家,能不能别再把我的家“造”没了?

2021-11-29 15:26:01来源:搜狐

这些天,全网都在为了“132万的红砖毛坯房”吵得不可开交。

横看竖看,基本围绕着两个词:真丑,赔钱。

但真正扒拉完了整期《梦想改造家》以后,我觉得,很多人可能狙错了方向。

现阶段再去纠结红砖房到底丑不丑,其实有点把路走窄了。

连屋主自己都在采访中开了口,“还没入住,无法评价。”

委托人杜兴昌的回应

而在我这种追完了前七季《梦想改造家》的老观众看来,什么农村房与艺术思维的碰撞,都已经不新鲜了。

毕竟,几乎每季节目里,都会出现几个农村房的改造项目。通常情况下,这也会是整季里阵仗最大、最刺激的环节。

看了那么多期节目,我其实更好奇一件事:

都知道装修是本难念的经,但农村房改建这一节,为什么难上加难?

设计师大笔挥就的农村意象,和真实的农村生活之间,究竟隔了几个“梦想改造家”?

1.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不如我们先回到房子和委托人本身。

房主老杜,68岁,家里三代同堂,一共二十几口人,几乎每年都会回老屋团聚。

老杜和妻子都是普通的西北农民,早年间为了供孩子读书,老杜下过煤窑,种过枣树,家里还养过猪和羊。

农村人最常见的几样营生,老两口都干过。

杜家的旧屋,也和大多数西北农村里的院落一样,是一座典型的围合式小院。

乍看有点像北京四合院的设计,只是所有的门窗开口都朝向院子内侧,为的是御寒防风。

这也是在节目开头,就借由旁白道出的诉求:

要一间能够抵御西北寒风的房子。

除此之外,老人对房子明确提出的期望还有两点:

第一,把房子翻建得好一点,让孩子们都能回家乡团聚;

其次,就是要一个二层楼房。

也就是说,老人想要的,是一幢能应对当地气候,也能装下一家二十多口人团聚的二层小楼。

根据杜家儿子的描述,老两口原本有机会搬进城里,但舍不得自家院子和农村生活,舍不得“田地、邻里关系、风俗人情”。

可惜的是,在对这些诉求的理解上,设计师都只停留在了表面功夫。

为了在大西北的风沙和冬季严寒下做好房屋的基础保温,他给房子做12公分的保温层,用木板和红砖做夹层,再加装全屋地暖。

可对于身处农村的老年人来说,这么大的平层想要烧上全屋地暖,费用就是一个明摆着的大问题。

毕竟,和三个舍友一起平摊地暖燃气费的我,每个月交钱都被剐得肉痛。

更有西北人现身说法:地暖是水暖,但西北水质硬、水垢多,后期的管道维护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设计师冲着情怀留下来的铸铁炉,搞不好依旧是老人们今后最常用的取暖方式;

偏偏又被安置在靠窗的角落,四周坐不下几个人,还不如原本能够坐在炕上围炉夜话、烙土豆的老屋。

老屋里紧邻着炕的铸铁炉

另一个集中的争议,在于“不给老人修二层小楼”。

节目里中,双方对于二层的问题进行了多番拉扯,老人明确地提出:农村建房都想建二层,要有走廊,“这跟城里的思想概念不一样。”

设计师用了很多理由进行劝说,一是杜家面积大,不需要考虑用地,修二层反倒不如大平层方便;

二则,在他看来,楼房只是农村人的心结,没必要被它束缚。

为此,设计师兜了一连串的“漂亮话”:

让房子真正和土地、田园有关系,才能产生一些有意思的生活的可能。在我的想象中,这是一个顺应中国时代发展的,面对未来的乡村建筑。十年后,他可能会明白这个道理。

结果是双方各退一步,设计师单给主屋加上了二层设计,其余地方都是清一色的平房,加上混凝土浇筑斜坡屋顶。

从最终的呈现效果上看,这个“不甘不愿”加上去的二层,实在有些敷衍了事的味道。

狭窄陡峭的楼道,只有粗糙的单侧镂空木扶手,不仅不利于老年人爬上爬下,家里的孩子们打闹起来也有安全隐患。

能钻过人的栏杆空隙,重新定义“稳当”

在改建的过程中,设计师采访时曾反复强调:

“房主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房主想要的生活体验也是乡村的。”

然而,那些真正属于农村生活的细节,老人眼中重要的“田地、邻里关系、风俗人情”,在设计中都缺乏一个有说服力的具象解决。

满足老人对土地的眷念,不是留下一块方方正正的菜地就了事,需要的是更多琐碎的考量:

排水往哪流,施肥怎么搞,冬天的大棚能不能架起来,家里的枣子收完晒在哪——总不能往溜光水滑的斜坡屋顶上晒。

“下沉式”菜地,排水是个大问题

粮食收在哪?外墙镂空部分对应的储粮间,通风是考虑了,但雨水、沙尘和鼠患问题呢?

包括设计师圈进院子里的枣树,在农村风俗里,完全可以做成半开放式的栅栏,没必要浪费原本就要价不菲的人工成本。

要兼顾邻里关系和风俗人情,也需要考虑当地民俗和开放的院落格局;

而不是围出一座冰冷的红砖堡垒,邻居路过只能对着墙洞喊话唠嗑。

这也是为什么,看完节目的我会充满困惑:

设计师好像什么都考虑了,也努力过了,但成品拿出来,就是差口气。

这种奇怪的割裂感和错位感,可能才是这个设计失败的核心。

这或许是一座能在概念上高度呼应“乡村主题”的田园牧歌式宅院;

但在那些真正体验过乡村生活的人眼中,它还差得挺远。

2.事实上,早在节目组到来之前,杜家的老屋就经历过几次小型改造。

最开始,屋内的地面就是泥地,后来由老杜自己改成了红砖地,过几年后铺上了瓷地砖。

这个过程在厨房里也有体现:原本的灶台是水泥,老杜做了磨光处理,又加贴了瓷砖。

从夯土到红砖、水泥,再到瓷砖贴面,这套常见的改造流程,在许多农村家庭里都上演过。

敞亮、舒服、好打理,从来都是农村房屋改建的基础诉求。

比起大部分千篇一律的都市生活住宅,农村房屋不仅得满足基础的生活起居,还得兼顾务农需求、气候特点等多方考虑。

肌理感、结构与解构、建筑的国际视野与前瞻性……这些词拽出来好像很高级;

但对于普通民居来说,这套说法还是得“翻译翻译”,译成最开头老胡那句话——能住不能住。

“精神层面”的拽词,网友不买账

《梦想改造家》的前几季节目里,从来不缺改建农村老屋的案例,也有不少兼顾设计理念与住户需求的出色作品。

其中,房屋的原始条件和这期节目相似的,是设计师章明为93岁河南退伍老兵张卷进行的“十五天限时改建”。

同样极具地方特色的乡村环境,一个是大西北,一个在河南农村;

前者要应对风沙和严寒,后者要考虑夏季暴雨和低洼积水的问题。

张卷家的老宅,是一座年久失修的河南民居

甚至连改造思路都颇为相似,设计师的选择,也是在推倒重建的基础上,保留当地房屋的一些传统特征。

在改造张卷家时,最核心要解决的事,就是潮湿漏雨的问题和适老化改建。

设计师先是对院子地面进行了平整和整体抬高,同时给房屋的所有涂料都做了防水处理。

在适老化这方面,除了要方便老人的生活起居,还得照顾老人家的心理。

不同于儿女成群、对房屋改建还有一些“折腾欲望”的老杜;

和儿子相依为命大半辈子,把村里孩子当作自家孙辈的张卷,更在意对这个村子的归属感。

所以,为了让老人能更快适应新居,设计师选择保留房屋的夯土墙和青瓦屋顶外观;

同时进行了功能上的升级,在五十公分的夯土墙内嵌入防水保温的夹层。

另一方面,则是以轻钢龙骨作支撑,在原本的传统民居外壳里,直接内置一组现代化、模块化的房间。

改造后的卧室,可以看出也没有进行什么刻意的布置,显得朴素敞亮,一改之前的杂乱和阴暗。

考虑到了这对年迈父子需要相互照料,还放置了并排的护理床。

即便只有十五天时间紧急赶工,设计师也没有忘记在家里安上方便老人行走坐卧的扶手。

卫生间和淋浴间里全部铺设了防滑瓷砖,安置有特殊座椅。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花大成本调来外地工人,几经周折砌出的“前瞻性红砖设计”会饱受诟病,简单的夯土墙却不会有人嫌土气。

谁把住户的需求真正放在了第一位,观众心里都有杆秤。

3.我会选择张卷老人的屋子作对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我看来,张卷和老杜这样的“甲方”,或许是最好的甲方,也是“最坏”的甲方。

他们不会像网红博主写家装改造功课一样列出明晰的条条框框,往往只能给出一些朴素的心愿;

住得好点,有个小楼,让孩子们以后能回家……

在设计师询问需求的时候,张卷就说了一句话:

给我收拾收拾不漏,就行。

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万变不离其宗。

就像替张卷申请改建的委托人所说的那样,是想让老人(住户)住得更舒适、安全、有尊严。

如何把住户的朴素期盼,一步步拆分、细化到房屋的每个角落,才是最考验设计师功力的地方。

比如福建沿海的北茭村,那座“悬崖上的家”。

在一开始,也有人质疑过半圆形的玻璃穹顶和覆盖了整面高窗的格栅设计,对普通人家来说,是不是有点华而不实。

直到在回访中,委托人一家兴奋地告诉主持人:这些设计让他们毫发无伤地捱过了海边的台风。

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也去搜索了很多乡村改建项目的资料,询问了很多做建筑的朋友和长辈。

在他们分享的理论和案例里,乡村更像是一个个旅游景点和艺术符号。

唯独无法倒推出,身处其中的人,究竟是在怎样生活。

所以我能够理解网友们在看到132万造价的红砖房时,那种有点不解,又有点被冒犯的感受。

设计师陶磊在微博上po出了很多张施工现场的照片,在镜头里,有镂空砖墙和枣树的交相呼应,也有红砖在日光下的斑驳光影。

但你看不到具体的人,也想象不到在这里生活是什么体验。

而这些东西,恰恰是住宅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改农村自建房,还是城市小公寓,都是如此。

虽然节目冠以《梦想改造家》的名字,但房屋改建本身,没那么梦幻,也不是在“造梦”。

它更像是一件从现实中来,往现实中去的事情。

你可能很难想象,光鲜亮丽的城市中心,还会有一家四代人挤在14平米的老宅里,炒菜的灶台旁边就是抽水马桶;

在大别山深处,“一个有顶、有墙、有灶”的土房子,就能支撑起一家人的生活。

这些隐于深山、藏于市井的日常,以房子为载体,被摆在了大家面前。

改建也好、重建也罢,无论多么出名的设计师,在项目最开始的阶段,永远要先把两只脚踏进屋里。

先解决问题,再传达理念;先去理解人,再来谈论主义。

而在节目这一次的翻车里,后续怎么赔钱,农村和城市的审美观念又是怎么冲突,其实都没那么要紧。

大家最担心的,还是今年过年,到底能不能有个称心如意的地方,让老杜家的二十多口人团圆。

文章来源: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