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北京人均存款的事儿又被讨论上了热搜。
平均XX年年出,年年都要上热搜,您又被平均了吗?
除了北京人均存款20万排第一,紧跟其后的就是上海。
但说到工资水平,上海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比北京多。
这不,问题就来了,虽然上海人收入更高,但北京人存下来的钱更多。
难道是因为北京人光挣钱不花钱?今天咱就来聊聊。
北京人均存款20万这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21。
年鉴先是统计了一下全北京住户的存款总余额,这个数单纯是从银行来,不包括其他不动产或者金融资产,一共是42889亿元。
北京住户指的是京籍住户和常住外来人口的总和。
然后总额一除以人口,就得出了人均19.6万元的人均存款,位居全国第一。
在表格里北京是唯一一个总存款余额超4万亿元的城市,上海排第二。上海的人均存款更是比北京少了将近5万。
也就是说,尽管上海人均可以自由支配的钱更多,但没有存起来。
为什么上海居民的钱存不住,难道是上海的生存成本更高?
其实不然,甚至要从城市居民最刚需的一样花销——房子来说,很多北京网友都吐槽北京可比上海贵多了。
房叔查询了一下近一个月北京和上海的平均租金单价,北京每平米租金贵出了小20块钱不说,涨价速度还高出将近10%。
既然上海租房子比北京租房子便宜,这日常开销的大头就省下来了,那为什么上海居民还没有北京居民能存钱呢?
这就让叔想到了,近几年好些从北漂转为沪漂的年轻人们说,因为上海居民更追求生活,而北京居民“只在意生存”。
而上海居民更接近于“上海赚钱上海花”的状态。
在2021最新发布的排行中,中国上海成为了全球高端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
这个高端生活成本包括但不限于房地产、公务舱、豪车、名包名表等。
咱就可以看出上海这座城市一个普遍的风气——花钱买享受。
这从上海的城市功能规划中也可以窥见,上海的购物中心数量是北京的1.3倍。然而上海的面积才是北京的不到40%,意味着上海商场的密度远远大于北京。
除了买东西,上海居民对于上海医疗、交通、文娱等各方面的评价都远高于北京居民。
最有代表性的要属上海的娱乐和美食。
也难怪,最近几年在打工人间流行起来了一股“北京不好待,阿拉去上海”的潮流。
曾经的北漂们,为了“生活”而不是“生存”选择“逃离”北京开始沪漂,或者回归上海。
根据这些从北京漂到上海的年轻人们控诉,论娱乐,北京基本没有夜生活,能正经通宵跟朋友把酒言欢的地方也就簋街后海和雍和宫附近的金鼎轩。
论美食...咱也知道北京素来被黑“美食荒漠”(不排除他们不会找)。
可以说,或许北京居民也确实喜欢存钱,但同时北京这座城市的规划重点和生活氛围也没给居民们很多挥霍的选择。
但是相对应的,如果要按着上海风格的平均生活成本,恐怕得挣到马云所说的“月薪三万最幸福”,可月薪三万的上海人又有多少?
这样一计算下来,也难怪上海居民挣得不少,存得不多。
但是房叔要说,未必人人都看重所谓上海“洋气”的生活,北京和上海从来都是个白玫瑰与红玫瑰的选择。
北京有的是像房叔这样老派的人,比起“小资情调”,觉得南门涮肉更有烟火气。比起欧式打卡景点,叔也觉得三块钱随便进的公立公园更有首都关怀。
咱这些也是生活,未必花高价才叫享受。
再比如根本不在意网红小馆和ins品牌的IT男和程序员们,在他们看来,尽管哔哩哔哩、小红书等新晋平台为上海互联网产业作了补充,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薪资还是在北京。
更重要的,咱们的眼光不能只看得到那些有话语权的人。
人人道上海包容,但有网友一针见血指出,这种包容是对“有钱”的各种表现形式的包容,吃穿住行你都可以追求最小众独特的风格而免受议论与排斥。但前提条件是,你有钱追求这些。
就像网上对于北京和上海人“排外表现”的讨论一样,在北京被鄙视的所谓“外地人”,其实是那些“办事儿不地道”的人,而在上海是穷人。
当然,房叔可不是在替北京人辩解我们不排外。房叔的意思是,甭管您有没有钱,胡同大爷们心里自有一份前满清贵族的尊荣(狗头)。
再比如有关上海对北京的鄙视,叔常听人家抨击北京没有便利店。
便利店和精品咖啡的人均消费是多少?又真的有那么大的群体关心便利店和精品咖啡吗?
而在北京,被包容的很多是那些没钱也没精力追求这些的人,是给每个圈层的人都能生存下去的机会,可能这就是咱所谓首都的人文关怀吧。
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平均来说北京常住比上海常住更爱存钱,因为外卖小哥、洗头小妹可能从一开始也没打算“大城市赚钱大城市花”。
他们可以精打细算住800块一个月的城中村,然后把10年攒下的20万拿回老家盖房结婚。
在北京您生活得怎么样?您更喜欢北京还是上海?评论区跟叔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