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行情 >

鲁迅死后,二房停了朱安生活费,朱安孤独半生终于说出心里话

2020-06-17 16:16:28来源:趣史录

如果在路上随机找一个路人,询问他知不知道鲁迅是谁,多半会得到鄙夷的目光,加上一句掷地有声的质疑:“你连鲁迅都不知道是谁啊?”

诚然,在二十一世纪,鲁迅先生的名声已经如同春风一般拂满了整个中华大地,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他所撰写的《藤野先生》、《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等都是必学文章,他的影响力,早已不能用家喻户晓来形容。

然而不同的是,假使现在随机找一位路人,询问他知不知道朱安是谁,得到的回答则多半是:“谁啊,不认识不认识,别挡着我赶路了。”

朱安,平平无奇的名字,平平无奇的相貌,本来应该也是平平无奇的一生,如同和她同处一个时代的大部分女性一样——侍奉公婆、照顾丈夫、养育儿女,然后过完平淡乏味的一生。

然而在她平庸生命中出现了一个令她意想不到的变数,让她成为了那个传说中“被伟人光环掩盖的女子”,拥有了带有悲剧色彩的一生。

这个给她带来变化的男人,就是鲁迅。

鲁迅死后,二房停了朱安生活费,朱安孤独半生终于说出心里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年少时他便课业优异,先后进入南京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等求学。尤其是在1899年进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物铁路学堂学开矿期间,他接触了许多时兴的知识。

他自幼天性开朗,思想开放,再加上时代的变动与学习氛围的明朗,当时作为学子的他,却十分有远见。不同于晚清旧社会那些只知道信奉繁文缛节的穷酸书生,年少的鲁迅在接触了许多国外流传进来的文化后,致力于改变当今中国的现状,可以说,这也为他后来卓越的文学成就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902年,鲁迅远赴日本留学。在日本的留学生涯中,他见识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正如同大家在课文字里行间中了解到的鲁迅先生一样,他爱国,先进,待人以诚,这样的鲁迅,赫然代表着当时中国走在最前面的那一批青年。

然而无论学历如何,先进与否,一声“孝”字大。1899年出国前母亲帮他订下的一门婚事,也就是俗称的“包办婚姻”,成为了这位新青年前进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鲁迅死后,二房停了朱安生活费,朱安孤独半生终于说出心里话

小脚新娘

纵观朱安其人,以鲁迅母亲的眼光审视,她的确是个适合做妻子的人选——正如同所有旧社会的女性一样,她裹着小脚,恪守妇道,老实忠厚。在鲁迅母亲看来,简直是怎么看怎么满意。

然而母亲所看中的朱安的优点,正是鲁迅所厌恶的——作为一个已经受过高等教育的进步青年,他无法忍受朱安拿长长裹脚布裹起来的三寸金莲,无法忍受她唯唯诺诺的性格,还有她大字不识的文化水平。鲁迅对朱安的不满在“包办婚姻”这一名号的浇筑下如同火上浇油般每日俱增。

1903年他甚至已经回国探亲,却始终不愿意与早已有婚约的朱安成婚,后来他们婚宴的悲剧色彩在此时就已经初现端倪。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曾几次来信,言辞间皆是对这段畸形婚姻的不满,甚至几次提到让朱安另嫁他人。也许是孝心迫切,不想忤逆母亲的鲁迅做出了让步:婚,可以结。只是有两个要求,第一,要朱安进学堂念书,第二,朱安不许再裹脚。

鲁迅死后,二房停了朱安生活费,朱安孤独半生终于说出心里话

也许此时鲁迅是想要努力改善这段关系的,他也确实做出了行动。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朱安答应了,也许后来紧紧跟着鲁迅的那个名字就会是朱安。然而从小被困在封建牢笼中的朱安根本无法与鲁迅共情,几番考量之后,她拒绝了。

1906年,鲁迅被母亲用生病为借口骗回了国,并在同年农历六月初六同朱安成婚,洞房当晚,他甚至不愿意触碰朱安。也许在后来的反封建运动中,鲁迅的确是成功了,然而在这一天,他却没能摆脱封建社会的荼毒——他得到了一个裹着小脚的新娘。

鲁迅死后,二房停了朱安生活费,朱安孤独半生终于说出心里话

悲剧的延续

丈夫对自己的冷漠,也许是朱安从来没有想过的。在没嫁给鲁迅之前,她一直被自家的长辈灌输着“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的概念,只知道嫁过来以后如何照顾鲁迅起居,却没有想到,和丈夫会形成这种形同陌路的局面。

鲁迅对于朱安的厌恶从日常生活中便可见一斑,朱安对于他来说,不像是妻子,反而更像一个保姆。她任劳任怨的照顾着丈夫,丈夫却几乎不同她讲话。

在鲁迅一家住在北京定居时,朱安在整个家中也说不上什么话,这当然是意料之中的——鲁迅一家几乎都受过高等教育,浑身充满着封建色彩的朱安在这样一个先进家庭中实在闲的格格不入,连鲁迅的弟媳,一个日本女人都瞧不起她。

她于整个家庭而言,像是一位聘请的佣人——鲁迅给她生活费,她则负责收拾繁杂的家务和丈夫的冷眼。

鲁迅死后,二房停了朱安生活费,朱安孤独半生终于说出心里话

1927年,鲁迅再也无法忍受,搬到上海和许广平同居。许广平美丽、优雅,接受过教育并且思想新潮,是鲁迅思想上真正的知己。

她更像是朱安的反面,朱安裹小脚,许广平则穿着高跟鞋与鲁迅翩翩起舞。对于许广平的存在,作为原配妻子的朱安竟然没有半点异议。

我们无法得知其中缘由,也许是封建社会教过她隐忍,也许,她已经没什么好失去的了吧。

祸不单行,1936年,鲁迅去世。

鲁迅在世时,稿费与杂工所得,既要养活在上海的许广平与孩子,还要从生活费中抽出一部分寄给朱安,日子尚能维持着过下去。

鲁迅去世后,两个家庭都变得十分拮据,朱安裹着小脚,行动不便,自然没有办法养活自己。一开始,朱安的生活费还由许广平负责,然而许广平自己也过得十分困难,有一段时间也无法提供朱安的生活费。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安甚至连稀粥都吃不上。

朱安实在没有办法,也许是因为走投无路,她只好开始变卖家中鲁迅先生的字画,这个举动引起了当时文学界许多知名人士的不满——鲁迅先生是何等文豪,怎能为了维持生计,就变卖他的遗物?

鲁迅死后,二房停了朱安生活费,朱安孤独半生终于说出心里话

有人转告朱安,要她好好珍藏鲁迅先生的遗作,却得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回答:“我也是鲁迅先生的遗物,你们也要好好保存我呀!”也许从始至终在她心中,自己不过是丈夫的附属品罢了。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拒绝了许多人的帮助,不愿意接受施舍的朱安,就这样穷困孤独的度过了余生,直到临死前,朱安还请人转告许广平:“希望死后,能把我葬在大先生旁边。”

少女时期,每个女子的愿望都是与心上人长相厮守。而朱安隐忍一生,始终沦为那个伟人光环后的女人,如今随着时间的消逝,她的存在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有人说,她就是旧社会制度下的一个受害的傀儡,有人说,她更像一个被抛弃的附属物。似乎就如同她的心声一般,在她心中,自己只不过是丈夫鲁迅的“遗物”。没有人知道她曾经想过什么,也许,爱而不得,就是人生常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