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出名的炒房群体,当属温州炒房团。
江湖中流传着各式各样的温州人买房故事,包下三个火车皮去买遍上海滩、4天房展会创下15亿超高成交额、温州某老板腰别35把别墅钥匙……
有人戏言,温州人有多狠,炒房前敢让自己无家可归;温州人有多疯,炒起房来全村全家总动员,老太太都敢来上阵。
所过之处寸草不生、房价高企,他们成为了普通老百姓最憎恶,却也最想成为的人。
叔今天就给大家唠唠:这个让无数人羡慕嫉妒恨的群体,创造了怎样的炒房传说?资金又是从何而来?如今又为何销声匿迹?
早年间,温州炒房团为了炒房,确实做过不少闻风丧胆的事,而最开始的名声大噪,与他们“买遍上海滩”一举不无关系。
2001年8月18日,150多个温州人坐满了三节火车厢,浩浩汤汤来到上海。他们不为旅游探亲,而是在《温州晚报》的组织策划下,专程到上海来买房。
上海房产协会甚至收到市政府领导指示:“一定要把温州看房团服务好。”
这一次,温州人砸下5000万,让上海人大喜过望;两个月后,又一波温州看房团来临,成交8000万。
就这样,温州看房团在惊人的豪买中跃上历史舞台。
而温州人买遍上海滩,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彼时温州实业发展飞速,大笔资金涌入。短短三年,温州房价从2000一平涨到7000元一平,而上海房价只要3000元一平。
最令人垂涎的是,彼时上海依旧执行着一项政策:只要在上海买房,立刻可获得蓝印户口,一并解决子女读书、就业等问题。
别说让子女享受上海的教育资源,光上海房价比温州低一半这条,就足以让人趋之若鹜。
零敲碎打的买卖不牢靠,温州炒房团看准了上海滩,上海开发商显然也认准了温州人,不惜重金在温州三大报上连篇累牍地砸广告。
《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三大报立马变身“看房旅行社”,3年内组织了近百次看房团,次次爆满;《温州晚报》还顺势创建了购房俱乐部,会员人数一度超过6000人。
自此,温州炒房团名声大噪,所到之处都掀起购房狂潮,引发的大声叫好与愤怒声讨都不绝于耳。
有媒体报道,当年的“温州炒房团”总人数突破10万,撬动民间资金高达1000亿。
这些数字显然以讹传讹,并不确切;但它显示出的资本力量,却横扫一切。
一时间,各式各样的温州人炒房故事在江湖中流传开来:
2002年,某温州炒房人以120万的首付资金在上海狂买20套商住房,每套约20平方米,配齐家具后,以每月每套3000元出租,去掉按揭每月净赚2万。两年后房价翻倍,便将房子全部脱手,功成身退。
2004年,地产商们在温州举办全国房展会,为期4天,引人10万,5000多平方米的展厅中人山人海,现场签约的买房人成群结队,房展会成交额逼近15亿。
一位腰挂60把钥匙的温州炒家,每天唯一的工作就是挨家挨户收租金,一天两户,一个月正好收完。更离奇的是,这样一位大富豪竟然挤着公交去收租,让人误以为是收水电费的。
苍南县某机关干部,听说上海有块好地,被人撺掇着合伙“拿下”,便一狠心一跺脚卖了自家的房,搬进了出租屋。他跟着炒房团合资拿下土地搞房产开发,一年就把110万投资翻成了1000万。
自此,温州炒房团“财神爷”的形象,算是烙在了大多数人心里。
现在一提到温州,名号一个接一个,什么江浙麦哲伦、炒房急先锋、A股敢死队、P2P祖师爷、aka币圈唯一地方代表队……
但事实上,因炒房惹争议的温州并不是一直这么浮躁,他们以前是靠制造业发家的。
直到解放初,温州还是中国版图中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那时候的温州人也很能吃苦,他们远渡重洋去讨生活。
近的去日本东南亚,远的去意大利美国,这也为温州人之后的发展攒下了第一桶金。
举个例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意大利华人黑帮头目张乃中,就是温州人,早期靠着做蛇头生意发家。
在彼时贫困的温州,张乃中采用先服务后收费的地垫付方式,专门将温州人偷渡到意大利的纺织之都普拉多,为其免费劳作两年,偿还偷渡的费用。
相比起做一天休三天的意大利人,偷渡过去的温州人凭借这两年时间,掌握当地语言,也以没日没夜的劳作方式偿还了债务。
即便温州人在意大利的日薪只有当地人的1/5,但他们还是选择把亲戚都叫到了意大利来,开起了家庭作坊,就这样默默接管了意大利的服装业。
赚到钱的温州人选择把资金汇回温州,一时间当地就出现了排队领取西联汇款的家属队伍。
待到1976年改革春风吹进三面环山的温州,这些外钞成为了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底气。
一夜之间,家庭小作坊在温州遍地开花。
在那个生活资料贫瘠的年代里,温州人是硬生生靠双腿拓展出了销售渠道。
从青藏高原到新疆阿尔泰,从东南亚热带雨林到寒冷的西伯利亚,从南太平洋岛国到中亚阿拉伯半岛……就这样,来自温州的日用品、小家电被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凭借着这股经商的狠劲儿,民营经济在温州这块原本落后的土地上迅速发展起来。
在中国第一批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的领取人里,光温州人就有1844人。
1986年,温州依靠其全国民营经济“排头兵”的地位,被列为了全国改革的“试验区”。
时至今日,温州的民营经济仍占工业产值的95%以上,占财政收入的70%以上。
温州经济靠制造业起来的,但早几年,温州很多大老板一年折腾下来,也许到手不到一千万的利润。
相比之下,他们的太太在家炒炒房,一年轻松挣个几百万甚至一千多万。
在外辛苦打拼的男人一看,都不干实业了,把工厂一抵押就去炒房了,不可谓不疯狂。但疯狂的背后就是毁灭,地产调控开始了,资金链断裂了。
为了重拳打击“短炒房”,政策迅速出炉:央行率先出手,调整住房贷款利率;接着,上海、深圳等地银行叫停“一年内转按揭”,要求短炒卖家必须先付清银行贷款,遏制投机。
转年,温州炒房团就与“国六条”、九部委的“37号文件”迎面撞上,寒冬正式降临,少部分人默默在房价更低的二三线城市出手商铺,寻求其他机会。
直到2010年货币的收紧,温州民间金融环境急转直下,企业资金链大面积断裂,炒房团自此销声匿迹。
地产调控让大部分温州炒房人被套,断裂的资金链,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席卷了整个温州,抛房还贷、豪车甩卖、企业主跑路、炒房客跳楼,整个温州陷入了惨淡的愁云。
时至今日,即便温州炒房团成为过去,但多少人间赌徒都是精神上的温州人,依然有人打着温州的旗号在炒房。
首当其冲的就是全国各地的开发商。
许多楼盘开盘前,会赫然打出“欢迎温州看房团”的横幅,让本地人神经紧张,忙不迭又要来抢房,这在上海、杭州这类多次被温州人狙击过的城市中最为明显。
老百姓并不知道,这时的温州炒房团大多是“李鬼”而不是“李逵”,温州房托团的戏码早就经过央视曝光,但至今仍在各地上演。
不少买房人都曾因此“上当”,但极少有人去揭露抱怨,毕竟那些“上当”的买房人,从现今来看,绝大多数都成了高房价的受益者。
毕竟屁股决定脑袋,为了让房子升值,合肥抱团涨价、北京鸡娃小区等等操作,早已屡见不鲜。
虽说房住不炒,但又有多少人能经受住诱惑呢?
每次回看温州炒房团,叔都不禁感慨:炒房一时爽,赔本火葬场,实业才兴邦,莫忘!
欢迎添加房叔小助理微信(youyisixiaobai),进群获取更多干货秘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