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赢“海外投资主帅”晏青:企业的价值来自于解决了多大的问题,香港股市资产质量明显提升,云服务有长周期的景气度
2006-2007年,交银诞生了不少 “黄金一代”的基金经理,而彼时的晏青还是一位初入证券市场的研究员,当时的他在交银主要做TMT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在那个时间点,身边那批优秀基金经理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勤奋和专注是他们身上普遍的特质,耳濡目染,我也渐渐养成了持续学习的习惯。”
在这种氛围下,晏青也慢慢形成了自己对投资的思考:“要投资自己理解的东西”、“投资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在实践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投资方法论。
看TMT出身到QDII基金经理,晏青属于自下而上的偏成长性风格,后来在私募基金管理绝对收益产品,他的风格体系中也包含了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用晏青自己的话说,“自下而上选好股票是构筑长期收益的基础,自上而下主要是防控风险”。
晏青目前是永赢基金的权益投资部副总监,擅长自下而上精选股票,聚焦于海外市场的投资研究,
在本次访谈中,晏青阐述了自己的投资方法和框架,在投资中很强调成长性和确定性,选公司最终还是要落脚在价值创造。
此外,对于自己很熟悉的港股市场,晏青也做了非常细致的剖析。
先来看聪明投资者提炼晏青的投资方法论以及行业观点:
“在我看来,自下而上选好股票是构筑长期收益的基础。自上而下主要帮我们防控风险,避免我们在市场出现大的逆转的时候犯错误,导致在投资操作方面出现非常难受的局面。”
“回归到企业本身,我们需要理解企业到底是怎么创造价值的。一个企业的价值是来自于解决了多大的问题,解决的问题越大,它价值就越高。如果解决数十亿人的问题,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价值,那么这个企业的市值是很难看到天花板的。”
“成长股要看业务发展的情况,如果业务扩张的好,那么它的内在价值就是增加的,虽然短期未必有盈利,一般来说当它进入比较好阶段的时候,是会产生比较好的利润的,只是难以确定什么时候会回报给投资者。”
“价值评估里面可能会有一个陷阱,你可能觉得贵的东西放在长期看可能匪夷所思的便宜。比如腾讯,我2008年开始研究腾讯,那时候800多亿港币的市值,现在5万亿涨了60倍。
你会想一个问题,放在2008年,当时腾讯是不是太便宜了?其实当时看,它的静态估值也不便宜。今天看,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腾讯是不是一家值得长期持有的公司。”
“云服务是个值得关注的领域,以前中国很多行业,因为处于需求扩张的阶段,只要能够满足这个市场的需求,都会有很好的存活空间。
随着中国很多行业越来越成熟,是有非常大的动能提升企业的效率的,就需要软件公司帮它赋能。未来基于企业级服务的这些公司,可能会有一个长周期的景气度。”
“落到投资方面,总结一句话就是,投资就是你的认知,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什么样的,你对价值理解是什么样子的,最终你的投资组合就是什么样子的。”
电子+金融、公募+私募的复合背景
从研究TMT到海外QD
问:你本科和研究生读的是什么专业,毕业之后为什么选择进证券行业?
晏青:我本科在交大电信息学院读工程专业,研究生在交大读金融专业,读研究生后才慢慢对金融市场开始了解,关注股票市场试着做一些投资,开始对股票市场有些直观的认识。
2005年交银施罗德成立时我在那边做实习生,2006年我毕业之后成了他们第一批招的毕业生,做TMT行业研究员。
2007年从A股转QDII组开始做海外股票研究,2012年我开始做交银环球的基金经理,在交银有七八年的时间主要做海外股票的研究和投资。
问:你当时研究TMT的时候,主要是研究国内还是国外?
晏青:我最早是以A股为主,那时候我们还没有海外业务。国内TMT主要是通信、电子、计算机行业。
海外TMT还有很大的一个互联网板块,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基本都去了美国和香港上市,那时国内TMT跟海外的行业结构上有些不同。现在国内投资人,基本都参与香港和内地两个市场,因为互联互通的推进打通了这两地。
问:你当时在交银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为什么选择去私募?
晏青:当时做QDII基金经理有三年时间,我们内部金融工程同事对我管理的组合做了业绩测算,复合收益率很好,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2014年和2015年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是行业的一个大趋势。当时弘尚资产的A股业务发展的很好,有意发展港股和海外业务。
红杉中国是他们股东,专注于一级市场投资,弘尚也希望彼此之间有更多沟通和协作,因为我对中概股很熟悉,于是就去那边工作了几年,管理了QDII产品,还有横跨A股、港股和美股的全球精选系列产品。
从我个人经验来看,公募产品主要是选股工作,私募产品除了选股之外要做波动性的管理,特别是在绝对收益类产品的起步阶段,需要谨慎一点。
问:第一批QDII出海时很快遇上了金融危机,这段经历对以后的投资有没有什么帮助?
晏青:回首这段历史是很有意思的,从QDII到互联互通,其实见证了中国金融业不断开放的一个历程,QDII相当于给了国内投资者做了海外投资的启蒙。
QDII的意义在于,我们作为国内机构投资者,给了我们去投资海外市场的机会,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毕竟海外市场的熟悉和了解是需要时间摸索。
后面A股和港股的互联互通,可以看作QDII的演进。QDII业务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2014年底互联互通开启之后,国内个人可以投资香港市场,也没有太多额度的约束,这是一个挺大的进步。
今天的互联互通是进入了一个更好的状态,A股增加了科创板,对内地创新企业是个很大的激励,港股有了生物医药赴港上市和中概股的回归的加持,港股的吸引力提升了。两个市场的开放和相互融合,在不断推进。
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现在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程度比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更高,这也是随着全球股票市场联动性的加强,让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了解更多海外。
自上而下防控风险
自下而上是构筑长期收益的基础
问:你刚才说选股,你是不是属于自下而上选股的风格?
晏青:我投资风格是属于自下而上的,我本身是看科技行业出身的。无论是科技行业还是消费行业,它还是被定义为成长性的行业。我自己选股也是偏好成长股。
如果管理绝对收益的产品,不可能不看宏观,宏观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我们做投资时很重要的一个维度。
长期看在整个股票市场,运行超过3/4的时间,基本上可能都没有什么太强的趋势,可以说处于震荡的态势,很难定义它是一个牛市或者熊市。
因为真正定义为一个牛市和熊市的,一定是出现一个指数级别的快速上行、快速下跌,这样的时间是比较短的。但在这样的一个强趋势阶段,它的风险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在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时候,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宏观来帮我们把控风险。
在我看来,自下而上选好股票是构筑长期收益的基础。自上而下主要帮我们防控风险,避免我们在市场出现大的逆转的时候犯错误,导致在投资操作方面出现非常难受的局面。
问:你是用宏观视角来把握一个大的框架、大的方向吗?
晏青:我花在宏观上面时间不太多,做微观个股研究要花很多的精力,宏观主要依赖团队力量,宏观和策略团队会有一个基本判断。
长期的核心收益最终主要是来自于选股当意识到可能有系统性风险后,需要更加保守的态度来做风险防范,意义在于当市场不太好的时候,只要能守住,长期收益会更高。
问:在微观的角度,你是直接去选公司,还是先看行业?
晏青:每个行业有自己的特点,行业主要分周期性行业、成长性行业,基础的研究框架也不太一样,周期性跟成长性的行业投资方法论是不一样的。
基于微观选股,很多时候是有共通之处。看个股肯定绕不开对行业的研究,看完行业最终落脚点还是个股。
问:行业划分上,你是分为成长性、传统性和周期这三块吗?
晏青:以永赢权益研究团队的组织架构来说,我们分了5个大组。
第一个组周期组,包括宏观、策略、金融、房地产、化工、建材、交运等,这里面包括了总量的研究、也包括了总量对不同行业的影响。
第二个是消费组,包括医药健康、食品饮料、家电、商贸零售等,这些行业需求波动比较小,更多是自身的小周期。
第三个是TMT组,包括电子、计算机、通信、传媒、互联网等。科技行业子行业众多,不同子行业研究的框架差别比较大。
第四个是制造组,包括机械、汽车、新能源等。
第五个组是海外组,目前主要覆盖港股的消费品、消费服务、互联网等。
不同细分行业内在属性不同,所以需要研究员确立他的研究框架,并保持紧密跟踪。
我个人对个股也会做一些划分,主要还是成长和周期的角度出发,但是细化到投资逻辑,任何一个股票有成长的因素,也有周期的因素,成长里面也有爆发式成长和温和增长,周期里分强周期和弱周期。
问:港股TMT和消费行业跟A股研究方式有什么不同吗?
晏青:研究方法没有本质不同,但是这两个市场还是有些差异性的。
第一,价值评估的角度会有差别。香港市场以专业投资者为主,绝大多数基于基本面和企业价值出发,A股机构投资者比例在上升,但是还是有相当多的个人投资者。因为参与者不同,对很多问题看法不一样,所以在做企业价值评估时,会有一些差异。
第二,价值评估所处的利率环境不一样。估值一定绕不开利率,公司价值是由长期回报率、长期增长率和折现率决定,折现率跟利率环境相关,香港因为是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香港利率环境跟美国相似,相对来说无风险利率低一些。
第三,行业分布不一样。A股TMT主要是电子、计算机和传媒,很多电影电视剧的传媒公司,电子公司数量多,总市值比较大。相比较而言,港股 TMT里,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的代表性和市值显著要大一些。
投资方法:强调成长性和确定性
选公司最终还是要落脚在价值创造
问:说说你的投资方法。
晏青:第一,股票投资要基于未来成长。我觉得长期收益一定是来自于企业成长带来的价值提升,最终带来的市值的提升,这一点是符合逻辑的。
第二,股票投资要强调确定性。不管是相对收益的产品还是绝对收益产品,底层的研究是一样的,股票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样,需要通过深度研究把握这其中的确定性。
股票是高波动和高流动性的资产,投资者进出非常随意。那么,股票到底是什么?股票价格是基本面和情绪面复合出的结果。
股票的基本面是客观存在的,中短期一般比较稳定,这是可以研究的。但情绪面研究比较难,因为情绪变得很快,不同人感知程度又不一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投资情绪短期对股票价格影响巨大,但长期可能,情绪的因素又归于中性。我们通过研究,能从各个维度对基本面做价值评估,基于三到五年的维度,如果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从这方面来把握确定性,大概率能够带来很好的收益。
第三,挑股票到底看什么?我觉得还是基于价值创造,每个股票背后都是一个企业的实体,实体背后实是有人的作用,有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有组织效能的差异,不同的组织他们这些核心因素是不一样的。
回归到企业本身,我们需要理解企业到底是怎么创造价值的。一个企业的价值是来自于解决了多大的问题,解决的问题越大,它价值就越高。如果解决数十亿人的问题,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价值,那么这个企业的市值是很难看到天花板的。
问:某一个行业可以解决很大的社会价值,但是为什么只有一两个龙头公司跑出来,你会再看一下它的商业模式吗?
晏青:这是一个战术问题,到底公司值多大的价值,从上面说的这些出发往前展开,评估一个企业的价值有很多细节研究,商业模式是其中之一。
首先,这个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如何?有些企业家到一定阶段后,没有那么多激情了,或是格局和能力没法支撑他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带领团队开疆扩土,那么企业自然也就慢下来或者退出竞争。
我们也看到,有些企业家即便到了很大年纪,依然保持旺盛斗志奔赴在第一线,成就了伟大的企业。每个企业家的格局、能力和野心都不一样,自然决定了这个公司能走多远。
第二个,长期是否能回馈给股东好的回报。创造社会价值之后,还是要考虑商业上是不是会产生好的回报,能否产生稳定的自由现金流。有了自由现金流之后,大股东愿不愿意跟小股东一起分享,这个差别很大的。
普通股票投资者一般处于小股东地位,要么指望股价回馈,要么指望分红的回报。如果公司既不在乎股价又没有分红,那还是敬而远之,要选择在乎股东回报的公司一路同行。
第三个,商业模式是决定企业价值的核心变量。为什么有些公司越做越大?互联网公司因为网络效应一般会赢家通吃,它的商业模式跟传统制造业是不一样的,传统制造业是有边界的,有形的东西一般都会边际有成本,互联网公司优势是很多时候边际成本为0。
另外,传统行业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但是有些互联网公司几乎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它的渗透率可能一直在提升,有自己独特的周期。
互联网公司有时候会出现突然的跃迁,比如疫情之后,很多股票股价短期涨幅巨大,看它的基本面数据,确实出现了巨大变化。
因为它短短一两个月达到可能需要三年时间达到的经营状态,甚至没花什么成本!假如它疫情前的渗透率是5%,现在疫情催化直接跳到10%以上了,那么内在价值大概率至少翻一倍。成长股的价值理解,它有时候不是一个线性概念,是有可能跃迁的。
第四,成长的持续性对价值的影响最大。这两年投资者越来越重视持续性,说明投资者对内在价值的理解又进步了。企业价值是生命周期自由现金流的折现,企业生命周期有的长有的短,周期越短价值越低,波动越大一般价值越低。
举个极限的例子,这个企业就运行一年就挂了,它就该值1倍的PE。如果这个企业能活100年,即便没有增长,按照5%折现也值20倍PE。
第五,估值是把尺子,不管进攻还是防守都有很大作用。股票投资中决定最终投资收益的是性价比,成长性相对稳定的公司,估值比较容易算。偏周期的算估值也不难,比如它跌到1倍或者0.5倍PB也许显得便宜了,很容易知道它的价值底线。
也有比较难估的,像互联网公司,估值经常会看走眼,它成长比较曲折,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外部竞争态势变的也快,变量越多越难估计内在价值。不过很多厉害的公司一直在进化,需要更多维度去看它的价值。
整体来说我们不能买太贵的资产,影响长期收益率。但是,优质资产,估值合适就行了,你不能指望它太便宜,因为资本市场都是聪明人。
对成长的标准是三年翻一倍
成长股如果一直超预期
逻辑上讲它的价值就是在增加的
问:以三到五年的时间维度,一个公司增速多少可以满足你对成长性的要求?
晏青:我们成长股的基本标准是三年翻一倍的收益率预期。
如果有前瞻性的研究,能发现一些被市场忽视的机会。股票价格等于基本面+情绪面,当情绪特别低的时候,估值大概率也低,当情绪很高的时候,估值一般就高。同一个资产,放在这两种场景中估值差很大。
如果买点好,有可能三个月时间把预期三年的收益实现。不管运气与否,投资做的好,还是依赖我们有良好的前瞻性,那样我们在布局也会比较从容。
成长股要看业务发展的情况,如果业务扩张的好,那么它的内在价值就是增加的,虽然短期未必有盈利,一般来说当它进入比较好阶段的时候,是会产生比较好的利润的,只是难以确定什么时候会回报给投资者。。
问:如果看好一只股,可能半年都没涨过,你会怎么办?
晏青: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我们看错了,扭头就走。二是我们没有看错,预期未来还是有一个比较好的收益率,我们大概率还是坚守,除非找到了更好性价比的股票来替代它。
问:你指的看错是指,完完全全在方向上就是错的吗?
晏青:我指的是基本面看错了,比如对公司本身的质量、商业模式和竞争力、增长动能和持续性等的看法。
根据这几个维度,比如我们的商业模式有可能看错,我们对这个公司治理可能会看错,也许突然发现它并不是那么诚信,或者在成长方面看错了,或者是在估值上看错了,出现这些情况就是基本面看错了。
投资难免会犯错的,我们本身并不忌惮看错,但是我们需要持续推进我们的认知,把我们就是看错的地方改正。
平衡估值和盈利,关键在于看长期还是短期
估值便宜很重要,但值得长期持有更重要
问:现在好多科技型公司都进来了,包括科创板好多公司是没有盈利的,估值也很高,从投资角度怎么平衡?
晏青:这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同公司的估值模型不太一样。如果公司比较稳定,实际上DCF是能够估的出来价值,无非就是研究更透的估的更准;但是有一类,如果未来三五年不一定有好的经营成果,我个人倾向于保守一点,因为技术类公司还是有比较大的风险。
每个人有自己的认知范围,根据自己的偏好做投资,一般越熟悉赚钱的概率越高。
任何投资要讨论的是,是放在多长的时间维度去讨论;短期的,有随机性,长期来看特别贵的东西的收益大概率不高。
价值评估里面可能会有一个陷阱,你可能觉得贵的东西放在长期看可能匪夷所思的便宜。比如腾讯,我2008年开始研究腾讯,那时候800多亿港币的市值,现在5万亿涨了60倍。
你会想一个问题,放在2008年,当时腾讯是不是太便宜了?其实当时看,它的静态估值也不便宜。今天看,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腾讯是不是一家值得长期持有的公司。
企业背后是个组织,它可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那么内在价值也会发生变化。
问:腾讯从零到几万亿是有个过程的,但做二级市场投资,你如果追求相对的确定性,有什么方法去判别这个投资机会?
晏青:简单说一下,风险投资是做什么?VC是做0到1的故事,就是创造一个从无到有的商业机会,当然这个机会失败率是非常高的。
二级股票市场投资不一样,能进入股票市场一般意味着这个企业已经有成型的团队和一定的业务规模。我们成长股投资者追求的是从1到100的故事,但很多股票可能是从1到1的故事,中间大家享受的是波动而已,最不幸的是从1到0的。
今天市场的一些股票的从0到1的故事,更多是在组织内的微创新,比如以前没有常温酸奶,后来光明把它做成了超级单品。
历史上汽车行业也是牛股辈出,比如长城、上汽、吉利,阶段性推出一个很好的车型,单一爆款车能带来几十亿的利润,让利润翻很多倍,市值涨数十倍,只不过后来股价又跌回来一些,主要还是持续性不好。
智能驾驶可能会改变未来的生活
目前还没有看到天花板
问:很多人看好上游的锂电池,你怎么看?
晏青:我觉得新能源车的渗透率长期会有比较大的提升,那么电池的需求自然也会上升,而且电池这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一直在进行,还有一个比较长的成长期。
新能源车的渗透率现在也就百分之二到三,未来我觉得可能能到百分之二三十,相对于现在还有比较大空间。特斯拉销量数据很好,今年大众、蔚来、小鹏、比亚迪等在供给端有很大的提升,销售都开始放量,大家对这个事情的信心更加强了。
从长周期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更远的一个故事是智能驾驶。如果上一个改变我们生活的是以苹果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那未来对生活有大改变的大概率是智能驾驶,它把我们的双手双脚解放出来。
问:会不会是因为A股市场没有特别好的一个标的?
晏青:所有的科技创新带来的改变是走一步看一步。
最早IPhone3出来的时候,当时我作为消费者觉得产品很好,但是没有往深处想,现在看那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之后微信、支付宝、美团,这些公司在移动时代成长为巨人。
这些技术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好,让我们更加自由,这是一个最直接的结果,虽然过程中会有一些曲折。
另外,如果这个事情能极大改变人类的生活,那么这条产业链上的很多东西都会受益,只是说今天我们看到的是特斯拉,未来会有一些的别的东西,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整个行业机会蕴含巨大的机会。
问: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龙头的市值已经很高了,可能5、6千亿了,他会做到1万亿或者更高?
晏青:科技行业的天花板很难预测,或者说有些行业没有天花板。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腾讯的市值是800亿港币,当时我拿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来做对标,那时候谷歌和亚马逊市值在1500到2000亿美元。今天苹果市值2万亿美元,亚马逊也已涨到1.6万亿美元。
投资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东西,价值怎么判断?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就是到底它影响了多少个人?能解决多大的问题?
如果一个企业能解决10亿人的沟通的问题,它要值多少钱?同样一个问题,如果智能驾驶改变了所有人的出行方式,目前确实没有看到天花板。
云服务有一个长周期的景气度
下半年企业的盈利起来,这是顺周期的
问:除了新能源车,未来长期或短期,你还看好哪些领域?
晏青:整个科技创新领域里面始终有机会。
云服务是个值得关注的领域,以前中国很多行业,因为处于需求扩张的阶段,只要能够满足这个市场的需求,都会有很好的存活空间。
随着中国很多行业越来越成熟,是有非常大的动能提升企业的效率的,就需要软件公司帮它赋能。未来基于企业级服务的这些公司,会有一个长周期的景气度。
互联网巨头,在持续改善我们的生活,不管是即时通讯、电商还是本地生活服务,在它们不断往前推进的过程会保持一个比较好的景气度。
消费一般围绕着衣食住行,拿最传统的纺织服装来看,以前是满足大家的基本需求,年轻的一代希望穿的更时尚、功能越来越好,这需要我们对消费有深刻的洞察力。
房地产是经济中第一大产业,它的产业链很长,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面,很多牛股或多或少都跟房地产有关系,今天整个房地产开发的体量增长慢下来了,但是我们发现有很多结构性的机会。
抛弃总量的逻辑,在一个十万亿量级的新房市场中,存在有一些中小开发商成长为大中型开发商的机会。另外,巨大的存量房地产市场,物业服务的需求是刚性的,今天的行业集中度还很低,未来集中度提升是个大概率事件。
房地产开发之外,装修产业链也在变化,以前房子基本上都是卖毛坯房,未来精装修比例会提升,很多符合这一趋势的公司抓住了这几年的好机会。
现在看到装配式建筑的渗透率开始提升,在工厂把这些构件全部造好,搬到现场来安装,也就是住宅的工业化,这个趋势越来越清晰。
总之,中国的产业版图比较宽,如果能抓住产业的趋势去做未来两三年的投资布局,还是很从容的。
问:现在的环境下,哪些领域是顺周期的,哪一类周期相对来说景气度会高一些?
晏青:今年上半年,疫情之后整个的经济情况是比较差的,企业盈利整体不强,但货币调节特别快,保持了非常宽松的货币环境,所以股票的估值一直涨,特别是成长性行业的估值提升特别多。
但到了下半年,经济是在复苏的,而且态势还是不错的,现在的增速还是低于潜在增长率,通胀也不高,所以下半年来看,整个企业的盈利会起来,这叫顺周期。
从目前看,跟经济前景相关的,比如银行、保险,如果经济转好,这些行业的前景好转,压力就缓解一些。
另外,上半年利率很低,下半年利率触底回升,所以对保险来说情况时有利的,因为整个投资端还是利率驱动的。另外,PPI在起来的过程中,价格驱动的,比如化工、建材,边际是好转的。
下半年比较确定的就是货币政策边际上会收紧
问:虽然现在经济复苏形势比较好,但是我们也发现货币政策有些变动,这方面你们有什么考量吗?
晏青:下半年货币政策会慢慢恢复正常,整个经济在复苏的过程中,确实也不需要那么宽的货币政策,比较确定的就是货币政策边际有些收紧,但是以目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情况,它并不是支持持续收紧。
今年外部环境比较复杂,疫情的影响还在延续,美国和印度等地方的疫情依然严峻,导致国外复工有问题。美国大选前中美摩擦又开始显性化,各方面都是比较复杂的。
国内虽然工业恢复的很好,但消费恢复得比较慢,这次疫情冲击比较大的是一些消费行业和服务业。
我们觉得当下的货币环境是既不太紧也不太松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能比较确定的是,涨估值是比较难的,基于盈利还是有机会的。
目前看资产配置的动向,我们感觉到资金还是在往股票市场里面流。上半年新发基金的净流入加上北上资金,跟整个全年北上资金的流入规模差不多,流动性状况还可以。
香港市场的结构正在好转
问:我们都知道当下港股是个价值洼地,你觉得什么有可能推动港股的估值中枢提升?
晏青:第一,香港市场参与者是外资和在港资金为主,国内南下资金的边际交易量在15%左右,从市场定价来看,主要还是他们在影响市场大的趋势。参与者结构是不一样的,港股跟A股走势并不完全一致。
港股每两三年会有一次系统性的市场机会,这跟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相关,香港市场有70%的市值是中国内地资产,经济好一般企业的盈利强,经济不太好,企业盈利弱,整体股市就差。
2016-2017年经济向好,企业盈利增长加速,市场表现很强劲。2018年之后盈利增长降速,整个市场表现的比较弱。往后面看,随着经济起来,可能会有市场级别的机会。
第二,香港市场指数构成需要细看,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选了最大的50只股票,比重超过40%是金融,国企指数以前有70%是跟金融地产相关的,经济差的时候,指数成分股的整体盈利弱。
如果你再仔细拆解市场的结构,他那边的好的资产跟国内表现一样好,互联网巨头、物业服务、餐饮龙头、运动品龙头,这种优质资产涨了很多,也受到追捧。
第三个,整个香港市场的资产质量在发生变化,现在恒生科技50吸引了很多投资者的注意,这里面很多股票属于优质公司,比如互联网巨头,未来整体增长的态势很好。
恒生指数以前是传统行业偏多,现在生物医药公司、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或者回归港股二次上市,整个市场的资产质量系统性提升,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去。
这也可能会产生一个边际效应,本来我是去港股买最好的科技巨头,看了一圈发现还有一些估值比较低、分红收益率高的行业龙头,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益。
稳健、追求成长和专注,是自己的标签
投资是实践的事情
问:如果要用三个词形容自己,你会用哪三个词?
晏青:第一个,稳健,我希望我的投资能够稳,让投资人放心;
第二个,追求成长,我觉得长期看收益肯定是来自于成长。
第三个,专注,我们可能每天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都是在想投资的事情。
问:跟三年前比,有什么特别大的进步?
晏青:三年前,市场跌了,觉得是风险;今天,市场跌了,会想想是不是存在机会。
以前老是怕跌,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可能是,那时候管理绝对收益产品,对波动性管理的理解还浅,产品规则中有风控线,其次,对市场的理解有些浅薄,敬畏市场是没错的,但也要相信市场,相信企业的价值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经历过之后,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出现问题,投资是通过实践不断思考进化的一个过程。
问: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投资经验是什么?
晏青:落到投资方面,总结一句话就是,投资就是你的认知,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什么样的,你对价值理解是什么样子的,最终你的投资组合就是什么样子的。
问:有没有比较推崇的投资大师?
晏青:从价值投资来说,巴菲特是前无古人,估计也难有来者。他经历了市场长期的考验,对投资和价值的理解是很值得我们学习。
股票市场是丰富和多元的,能容纳各种各样风格,没有高下之分。
从个人来讲,只要是不放弃探索这个市场,最终都会有适合自己的一片天地。
问:有没有推荐的几本书?
晏青:霍华德·马克斯的《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李录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扫二维码 3分钟开户 做好抄底反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