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怪我没有告诉你!每天9点,精选北向席位10只票,高盛、大摩最牛外资增减持A股名单曝光!每天仅需11元,看透主力老底!
原标题:为什么有的基金越涨估值越低?如何看懂估值?来源:浙商基金微视界
快速了解估值
估值,顾名思义,就是预估的价值。也就是看一家公司/一只股票能值多少钱,贵还是便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市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股价除了反应企业的基本面(价值),还会反应买卖人的预期(情绪),所以估值有偏离当下市场的可能性。
比如有的企业,目前并没有很高的盈利,但大家愿意给它较高的估值,是因为看好它未来的成长性。也有些行业,可能企业表现得不算差,但估值始终给得不高,因为大家觉得它可能未来不会有更好的发展。
了解估值,可以帮助投资人做下一步的投资判断,如果能够在相对低估的区间买入,往往可能更容易获利。常见的估算指标有PE、PB等,这俩指标,一般都是越低越好。PE(市盈率)=市值/净利润,比如PE是10,那就是10年靠净利润或许可以回本;PB(市净率)=市值/净资产,指投资人打算花几倍的价钱买入一只股票。
另外,还有PE/PB百分位,很多时候,绝对的数值很难判断究竟处在低位还是高位,这时候参考PE和PB的“百分位”会更有价值。以过去一段时间估值为参照系,把现在的估值,放入历史纵坐标,看能排什么位置。百分位越低,就说明距离历史均值越远。一旦估值修复上涨,重新回到平均水平,就可能有更大的获利空间。
比如过去10年,某股票PE最高涨到60倍,最低跌到10倍,中位数25倍,25倍估值,就是该股票估值中分点。趋势上说,低于25倍,就是低估,未来估值回升概率更大,反之,则估值下降概率更大。
为什么有的基金越涨估值越低?
以今年以来表现较好的中证500为例,东方财富数据显示,中证500在3月10日的最低收盘点位是6062点,9月13日的收盘点位是7648点,半年左右的时间,中证500指数上涨了近26%;但神奇的是,指数上涨了这么多,但指数的估值不仅没升,反而下降了。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统计截至2021/9/17根据走势图可以看出,3月份的时候估值尚在25分位以上,过了半年,指数在上涨了20几个点之后,估值却来到了22以下。为什么?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利润的增长。上文有提到,PE是市值与盈利的比值。盈利增长快过了点位的增长,分母增长的速度比分子快,所以整个PE的数值就开始向下。另一个原因就是成分股的调整。企业净利润提高,PE会不断下降,同时成分股会因为上涨或下跌,被调整出/入中证500,调整后的总市值与调整前相差不大。
综上,市值一直在调整,总规模变化不大,但利润却在增长,这就使得中证500指数在涨了这么多之后,PE反而下降了。
估值变低,是否值得买?
PE是我们投资看指数估值的重要参考指标,但一定不要唯PE论,PE低就是低估过于片面。如果只看PE,中证500的PE23倍多,沪深300的PE更是只有13倍,如果中证500的估值低,那沪深300的估值岂不是更有投资价值?
显然这是片面的,结合PB来看,东方财富数据,中证500的PB百分位处于历史分位的56.41%(截止2021/9/17),不算低、也不算高,属于相对适中的状态。所以不要看到PE低就简单地理解基金低估、急着抄底。在实际投资中,能够清晰地分析PE和PB的不同状态,是件很复杂的事情。
结合PE和PB的状态,浙商基金向伟博士总结了8种市场状态(如下图),通过AI投资机器分析内外界不同环境的状态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因地制宜地上修或者下修对应的主动风险敞口,从而可以构建出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组合。
比如,当一个公司预期将快速增长,并且在增长期间以及在增长发生以后享有异常高的ROE时,公司的PE和PB都是高的,这个时候的股票性价比最低,应当撤退;与之对立面,“低PE、低PB”的股票,静态财务指标表观估值没法看,与大多数投资者形成价值评定的认知差,理论上是经典的价值投资范例。但同时也要注意,如果公司成长空间有限,“低PE、低PB”会逆时针演变成“高PE、高PB”。
总之,投资的过程,是个复杂、动态的过程,估值是日常参考的一个重要因素,却不是决定因素。只有不断充实投资知识,才会慢慢学会抓住更多机会,让风险规避做得更好。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人工智能投资存在固有缺陷,投资者应当充分了解基金运用人工智能投资的风险收益特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的其他基金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并不等于将资金作为存款存放在银行或者存款类金融机构,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本材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材料仅为宣传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以详细了解产品信息,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