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大爷”再次上演逼空行情,A股的“锂”想能飞多远?
摘要:陆彬依然把新能源行业作为核心资产,基本面好、空间大、政策强,金九银十还没到,大家已经在抢跑。但他同时也很焦虑,降仓位意味着可能会吃亏,但好处是可以帮大家控制波动。
“去年大家盯着茅指数买,今年其实只要买基本面好的,大的小的都可以。今年的逻辑就是基本面、景气度。” 近日,汇丰晋信基金陆彬在一场小型路演中讲述了自己的最新观点,同时坦诚分享了自己近一月的思考和纠偏,干货非常多。《读数一帜》对其进行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八个问题:
1、新能源汽车为什么大涨?
2、接下来市场机会在哪里?
3、如何看今年市场的风格转变?
4、六月份的时候他在给持有人的信里表示对后市谨慎,现在呢?
5、下半年的风险点是什么?
6、上半年基金业绩归因?
7、规模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有哪些相应转变?
8、过去半年方法论经历了哪些考验?
陆彬
汇丰晋信研究总监、动态策略、低碳先锋、智造先锋、核心成长基金 基金经理
此前《读数一帜》多次专访陆彬。结合过往的访谈一起阅读,还可以看到陆彬对择时、对投资的思考深化的过程。
为什么关注陆彬?因为他是年轻基金经理中的佼佼者。
在晨星近期公布的中国公募基金产品长期业绩排名榜单中,过去两年和过去三年,陆彬管理的汇丰晋信智造先锋A均高居晨星普通股票型基金业绩榜首。其管理的低碳先锋与动态策略基金,业绩同样排名靠前。
汇丰晋信智造先锋A类最新排名
数据来源:晨星,普通股票型基金分类,截至2021.6.30。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近5年智造先锋历任基金经理为:陆彬(2019.05.18-至今),吴培文(2015.09.30-2019.12.28),曹庆(2015.09.30-2017.04.22)。
汇丰晋信低碳先锋最新排名
数据来源:晨星,普通股票型基金分类,截至2021.6.30。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近5年低碳先锋历任基金经理为:陆彬(2019.08.17-至今),方超(2015.09.19-2019.09.07),曹庆(2013.12.21-2016.04.30)。
汇丰晋信动态策略混合A类最新排名
数据来源:晨星,激进配置型基金分类,截至2021.6.30。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近5年动态策略基金历任基金经理为:陆彬(2020.05.09-至今),郭敏(2015.05.23-2020.05.30)。
陆彬的亮眼之处不仅在于业绩。在年轻一代基金经理中,他是少数定期给投资人写公开信、擅长并且乐于沟通的基金经理。他说过“要像珍惜妈妈的退休金那样对待客户的每一分本金”,给持有人写信是为了减少信息差。他愿意公开自己的观点,不怕被打脸,他说“客户的钱比我的面子重要得多”。
以下是部分精彩观点:
新能源汽车大涨的原因
如果你不太懂这个行业,或者是看其他行业的,就会觉得有点泡沫化,纯粹在拔估值。但其实今年新能源的上涨不是涨估值,涨的是大家对于2022年业绩预期的上调。
市场的表现是很有效的,它不是过去搞主题的逻辑,新能源大涨背后是有很强的基本面支撑的。
第一,从国内来看,按照现在每个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结合我们对于整个产业链的调研,整车厂的一些判断,今年最后的销量可能会落到250~300万辆之间,国内需求超出了乐观预期。
但今年最主要的原因不在国内,而是海外大超预期。
以前大家都觉得美国1500万辆的车里面,只有50万辆不到是电动车。二季度拜登新能源刺激计划出来以后,大家都大幅上调了明年美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
第三点是欧洲,本来觉得今年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已经渗透率接近20%了,增速已经很快了。想不到前两天欧洲已经在讨论,说要继续上调碳中和、碳净排放的指标。卖方也做了测算,如果按照老标准,到2030年电动车渗透率只要50%就可以了,如果完成新标准的话,要达到75%。
其实这些背后都是有历史大背景的,就是碳中和。国内也好,海外也好,都是因为碳中和。大势所趋,政策就会超预期,基本面超预期,业绩也超预期。
接下来的市场机会
第一类是高景气资产,代表就是新能源汽车。现在不只是我们这一类新能源主题赛道的基金在买新能源汽车,而是各个不同风格的基金可能多多少少都会配置一点新能源汽车。
过去一个季度,很多新能源汽车的股票涨了50%,有些涨了100%,对应明年的估值是50多倍。我是会看估值的,一直偏左侧。对我来说,现在估值偏高,但对比一些其他核心资产来看,估值仍然有优势。总结就是,新能源汽车基本面强度较高,行业的增长空间较大,目前政策支持力度比较强,估值相对来说也有一定优势。最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的旺季还没来。它最旺的时候一般是“金九银十”,所以下半年的行业业绩表现可能会比上半年更好。正因为大家普遍预期业绩可能会在9、10月份爆发,所以就在7月份开始“抢跑”了。
我只能说我很焦虑,我焦虑的不是看空这个行业,而是要不要适当降点仓位再将它买回来。这么做可能会吃亏,但好的地方在于可以帮客户控制波动。过快地上涨背后往往会对应比较大的波动,这是一个常识。第二类是金融地产。其实过去半年,这一块的行业基本面是低于预期的。经过下跌以后,这几个行业的估值到了历史的极值,机构的配置也到了历史的低位。有很多卖方的首席分析师,说他们已经半年没有接到路演的需求了,问我怎么突然对这个行业有兴趣。
我觉得地产行业可能在后面的1~2个季度出现政策或者预期的拐点,类似于我2019年四季度的时候买新能源汽车,等待政策或投资预期的拐点。
地产从长期来讲,其实大方向是去杠杆以后可以良性发展。这个行业的市场容量足够大,行业的空间在里面,需求还在,下半年可能会有机会。我们也会密切跟踪。
地产和新能源行业有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左侧布局可能会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新能源行业是国家鼓励发展,地产需要等出现压力的时候才可能会有政策拐点出来。第三类是周期。我是在去年四季度第一次买的周期,那时候买是又便宜又好,而且胜率会非常高,机会非常大。现在的机会肯定远不如那个时候,但三季度可能还是会有机会的。原因在于碳中和,对这些行业的影响确实很大。就是说,周期的逻辑从之前的供需双重逻辑,退化到供给逻辑。从“两个火箭”变成了“一个火箭”,并且“两个火箭”已经涨了很多了。机会肯定是不如半年前,但我们还是看的。第四类是偏成长。以前大家都去买茅指数,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很极致,有些大盘股在大行业,市值大,估值高。有些小盘股在小行业,但公司治理也很好,也是龙头公司。公司质地差不多,小盘股估值更低,增速更高,所以以前很容易做出决策。
现在那些小盘成长股估值高了,大盘股的估值下来了,有些大盘股慢慢落到了我的范围内的。但是也没有到可以买很多的时候。
大盘成长的好处是我能买到量,因为大盘成长的交易量很大。难处是它的弹性没有小盘股那么好,也没有到非常便宜的程度。并且大盘成长都是老白马,大家的认知差别没那么大。我觉得新能源行业可能是未来5年最好的赛道。它的大市值公司特别多,能容纳很多资金。细分行业也特别多,整个产业链包括整车、电池、材料,然后零部件和智能驾驶等。二季度涨的最多的是材料,因为大家看到了明年需求的确定性,涨的是电池和材料。
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里最大的机会应该在上游资源这块。我觉得从基本面的角度也蛮明确的,中游材料公司的资本开支计划反推到上面的需求,再结合上面的供给,兑现业绩以后,就成为上游的需求上,这是产业链的传导过程。
如何看今年的市场风格转变
去年是永远的茅指数,永远的龙头,还有人说我们A股港股化了。今年可以说是永远的景气度,只要景气度高,市场就不在乎估值;相反,只要景气度不高,比如业绩下滑,或者行业整体基本面不行,市场可能给出的估值就很便宜。但我觉得明年这种风格又会有所转变。现在不太看估值,只看基本面,背后也存在一些风险。
我们会发现,现在很多景气度高的公司,定价又跟过去那些“茅指数”的定价一样了,已经在按2025甚至2030年的远期业绩给估值了。然后,对于那些行业景气度短期不行的行业,估值又给的很便宜。2019年的时候新能源也是不景气的,估值很便宜。那时候某新能源龙头公司才一千多亿,你知道那时候有多便宜,我买的时候都觉得很激动。现在到了一万多亿,涨了10倍,才用了两年时间。
目前行业基本面的确在超预期,可能超预期超了2倍,但是股票涨了10倍。
现在那些被调侃孔雀东南飞的公司,也是证明过自己的好公司,行业也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因为疫情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者行业发展的确经受了一些波折,大家就把它抛弃到估值很便宜的程度。
六月份的时候说要谨慎,现在呢?
我在六月份的信里说,下半年要相对谨慎一点。那时候我主要担心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环境的流动性,包括国内和海外的。第二个是估值的情况。别看二季度指数表现一般,其实很多股票涨幅很大,很多以前不被待见的股票都涨了。
背后的原因在于,去年大家盯着“茅指数”买,今年其实只要基本面好的,不论大盘股小盘股涨幅都很高。所以今年市场表现出来的逻辑就是基本面、景气度。
因此去年我们能挑出不少市值小、估值又很便宜的股票。它们在二季度表现得很好,但在这些股票经历一轮上涨以后,说实话,对我来说可以挑出以前那样的票的机会也在变少。
这一个月政策层面上发生了很多变化。全面降准后,市场大环境正变得对权益市场更加有利。但经过前期的上涨,我们看到小盘股的机会在变少,这一点没有变,但同时也看到一部分大盘股的隐含回报率越来越高了。如果海外没有剧烈的变化,下半年应该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其实过去一个月偏大盘的风格跌幅很大,以前我觉得有点尴尬的一些股票,现在拉长到半年一年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还可以,隐含的回报都比较高了。
下半年的风险点
国内流动性的担忧已经解除了。管理层的政策是非常理性和前瞻的,既然他们打出了明牌,那么我们就不要再去固执己见。
后面的风险点可能就看海外。但我说实话,基于我们现在的能力,也不要去特别预测海外,你连国内的预测胜率都不高,对吧?
上半年基金业绩归因
业绩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于把握了新能源汽车,就是老本行、能力圈的机会。
业绩拖累的最大项是金融和地产。年初的时候是偏中性偏谨慎的观点,我本来是把金融地产当配置来降低我的组合波动性,结果发现,它不仅没有提供绝对收益,还成了亏钱的部分,对我的业绩拖累最大。
还有就是择时。以动态策略为例,因为这个基金是最能反映我的全市场投资思路的。我们在春节前减了仓,在4月份的时候加了仓。误差就是减仓也早减了一个礼拜,加仓早加了两个礼拜,但这个东西很难做到那么精准。
规模和转变
从组合、投资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不一样。
组合上不一样。我最开始管基金的时候就几个亿,持有的股票就只有20个左右。后来规模慢慢大了,股票数量变成30个、50个、现在接近100个了。
这是组合上的不同,投资上也有很多不同。以前我还能够基于对行业的理解去找一些变化,现在虽然也找得到变化,但问题是我买不到量,这是最大的问题。
以前我可以等到这个行业基本面有些变化的时候买进去,现在我要更精准,更前瞻。我要知道它下个季度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得提前慢慢的买。如果发现判断错了, 以前卖掉会比较容易,现在可能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所以说投资上肯定是有区别的,谁都避免不了。我想没有哪个基金经理说,管理规模越大,操作反而越容易。
从管理角度来说,公司也很支持我,我们也在继续增强整个投研的力量,增加了不少行业的优秀的研究员,吸引外部的研究员,内部也在培养,不断加深对于行业的理解,以及对于上市公司的覆盖。
投资永远是团队作战。我一个人可以跟10个、20个股票,但是100个股票我肯定是做不到的。脑子里事情越多越容易乱,会出现边际递减。不是说只要增加10倍的时间就可以跟到100个股票的,你可能要增加50倍的时间。
方法论的考验
我虽然是偏成长的基金经理,但我是有估值约束的,整天在那里比较基本面和估值,这两个肯定要沾一边的。
我有时候跟我们研究员开玩笑说,要是我没有比较估值的想法的话,今年也许会更轻松,也不用焦虑。
一旦开始比较,其实很焦虑。什么都想要才会焦虑,只要一边就不焦虑了。我总想两边都要,肯定是有牺牲的。
所以我后来决定,让客户来选。动态策略作为全市场的混合基金,相对股票型基金来说偏稳健一点,我会更积极地帮大家控制回撤。相对的,低碳先锋是主题型的股票基金,会更激进专注,但肯定波动也会大一些。我也不指望我在大波动的时候能完全避免回撤,就是希望稍微比别人波动低一点,提升客户的投资体验。但是这个会让我很焦虑地研究它。这不是研究行业,这是对于一个人的考验了,也蛮难的。所以我希望把我的基金分成不同的风格,让投资人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本文件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不属于基金的法定公开披露信息或基金宣传推介材料。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基金投资有风险,敬请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它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新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本公司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敬请投资人在购买基金前认真考虑、谨慎决策。
本文件的著作权归汇丰晋信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或者许可他人以任何形式对本文件进行复制、发表、引用、刊登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