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碳市场建设初期,就应选择运用先进的模式、标准和技术,保障系统在制度安排、设计理念和技术运用上有利于市场长期发展,有利于有效监督管理。
新华财经北京5月15日电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系统庞大、投资资金巨额、建设周期漫长,有较强的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特征,一旦建成不易轻易调整。在碳市场建设初期,就应选择运用先进的模式、标准和技术,保障系统在制度安排、设计理念和技术运用上有利于市场长期发展,有利于有效监督管理。
碳市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权证市场,有较强的金融属性,我一直呼吁在推动碳市场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按照市场规律,充分运用金融的理念、方法论、工具产品服务和市场体系,以及相应的风控和监督管理规则等一整套基础制度和基础设施,这样将更加有利于这个市场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总体看,金融业支持绿色转型大概有三个主要领域:第一是绿色金融,第二是碳市场,第三是转型金融。最近我在不同场合围绕这三个领域都有一些讲述,今天我想具体讲一讲碳市场建设中的一个比较技术性的问题,我认为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碳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制度安排问题。
一、碳市场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为什么非常重要?因为基础设施可保障整个市场交易、结算、流动性管理、风险控制等各环节有效进行,比如保障因交易而产生的资产转让和交付,以及相关的债权债务能得到及时足额的结清,支持和帮助市场主体降低对手方风险,实现市场的高效运转。同时,一个好的基础设施体系,还能够帮助宏观调控部门通过金融市场实现宏观政策的顺利传导,支持和帮助监管部门能对市场有非常完整清晰的认识,并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从而大大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总体而言,根据目前所了解的信息,主管部门对碳市场基础设施在整体设计和建设上是有考虑的,前不久也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大致是,交易、结算放在上海,登记、托管放在武汉,CCER放在北京,碳期货放在广州。另外,我也仔细阅读了主管部门关于基础设施设计安排的几个文件,我觉得相关的考虑也比较全面,但可能有些地方还需要再研究、论证一下。基础设施很重要,不仅是市场运行非常重要的基础,而且还有一个关键之处在于,基础设施往往涉及大规模的资本和技术投入,一旦建成,会有比较强的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特征,沉没成本非常高,不容易轻易调整,更不要说推倒重来了。
二、碳市场基础设施的基本考虑
对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国际上有非常清晰的概念界定,第一是支付,第二是存管,第三是结算,第四是中央对手方,第五是交易数据库。对于碳市场而言,这个基础设施架构仍然是适用的,其设计、建设和相关制度安排、技术路径也将成为我国碳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按照上述架构,结合刚才说的主管部门对于国内现有交易所的分工,我觉得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
首先涉及碳市场交易机制问题。碳市场交易在全国范围看,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和结构?是按交易产品区分不同市场?还是按原有格局,由不同地区的交易所各自按分工开展交易?总体而言,从碳市场交易对象特性来看,碳市场排放权配额跟存款类似,基本上是无差异的,具有高度同质性,因此是可以统一交易的。因此,不管是现货市场,还是衍生于现货的碳期货等衍生品市场,以及CCER,我都主张统一运营交易。
其次,关于登记托管。登记的主要功能是确权,托管则是对市场主体持有的资产进行保管。现代金融市场中,登记和托管环节通过电子技术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金融资产主要通过账户实现登记和托管功能,电子化簿记系统保障每个市场主体有一个账户,通过该账户非常清晰地记录其资产及其变动,明确其法律法规规定享有的财产权利。碳市场也一样,不管是排放企业、金融机构还是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可通过碳账户对其碳资产进行产权界定非常清晰的记录。
之后是清算结算。清算实际上是“算账”的过程,因此可交给第三方或中央对手方来进行统计核算,很多机构都可以承担这一职能,包括最终履行结算功能的机构,以及原来的各家交易所。而结算则是资产和资金完成交付、债权债务实现结清的过程,既需要对市场主体资产账户进行相应的借记贷记操作,也需要对其资金账户开展相应的借贷操作,而且都通过前述的账户电子化簿记系统实现。
最后是交易数据库。交易数据库非常重要,不仅是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碳市场核算、配额发放、清缴履约的基础。从管理上说,这个数据库既可以与市场分开,独立运行,也可以依附于集中统一的交易结算和登记托管系统。但从数据采集、管理、运用和相关市场管理角度而言,依托于登记托管和结算系统进行逐笔数据采集,可能是最高效的,也最真实可靠,而且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完全依托于既有的登记托管结算系统,在管理上也比较方便,可做到让各方面都易于理解、接受和支持。
三、相关制度安排
当我们明确了基础设施建立的原则、方向和主要路径之后,我还一直呼吁,在政府管理上,一定要把发展的职能和监管的职能进行有效分离。这也是中国金融市场过去改革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教训。如果同一个政府部门既管发展,又管监督管理,一定会面临着角色冲突,在做大做强、推动发展和确保合规、防范风险两个目标不尽一致的情况下,在选择上左右为难,要么为了发展而牺牲合规、风控,要么为了抓风险防控而影响市场发展。
比较合理的分工是,发展部门管市场建设,管配额的整体核算、分配,管各种政策支持鼓励措施,一心一意追求推动市场做大做强,实现快速发展。而监督管理部门则聚焦于合规和风险管控,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要求,确保市场公平,防止各种内幕交易和市场欺诈,确保市场健康发展。这一点上,要吸取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厘清职责边界,做到主管部门管发展,监管部门管合规风控,真正处理好猫和老鼠的关系问题,这样可能更有助于市场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四、关于转型金融和国际合作问题
在金融支持环境和气变转型问题上,在金融支持的三个领域,也即绿色金融、碳市场和转型金融方面,如果一定要排个序,我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发展转型金融,一方面是因为绿色金融已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转型金融还是空白,其根本原因还是资金动员、满足投融资资金支持的问题。
关于如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国际合作?限于时间,我简单说几个要点。第一,在绿色金融领域,现有的国际合作机制已非常成熟。从2016年开始,在人民银行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成功地把绿色金融纳入了G20议题和政策框架,之后多数情况下都实现了延续,唯独去年因为美国及川普政府的原因,没有纳入G20框架,但今年将在意大利举行的G20会议上,我们还是成功地把这个议题纳入了G20框架。我想,沿着这个框架,加上其他的国际机制,如央行和监管部门绿色金融合作网络(NGFS)等,可以非常好地开展常规性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必要主张、呼吁和推动国际金融界在不那么成熟的领域加强合作、形成具体共识,推动相关的政策措施。
第三,关于碳边境税。总体看,由于纳入了碳排放约束,最终一定会体现在企业成本和利润上,从而导致企业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面临不公平竞争问题。因此在这方面,我觉得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要有容忍度,要有耐心,尽可能给足过渡期,帮助、支持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统计、研究、核算、评估和设计,最大程度形成国际共识,使之成为一个既体现效率又反映公平的机制,而且能够广泛具体落地实施的机制,确保政策效果。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