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评论 >

如何避免认知锁死

2021-06-29 09:58:06来源:象树资产

校对:方杰锋

最近在研究恩斯特-迈尔,一个生物学领域的神人,越研究越能感受到生物学思想和物理学思想之间的张力。

我相信,大部分经济学科班出身的人都走在牛顿和爱因斯坦引领的那条路上,就是类物理学的范式。我也是在读了罗闻全的《适应性市场》之后才开始往生物学这条路上转,他在这本书当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经济学更应该借鉴生物学,而不是物理学。

后面兜兜转转,就绕到了恩斯特-迈尔这尊大神那里,他有一本神作叫《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比较系统性地介绍了生物学思想,并且指出了它跟物理学和数学的不同之处。

幸运的是这本书有中译本,不幸的是,它已经绝版了——能买到的正版二手书都要上千元。

书中所展示的思想正好可以跟物理学思想互为参照,让我们清楚经济学照搬物理学会在哪里出现问题。

那么,为什么我们很少接触到类生物学的范式呢?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

下面让我们松开现实的约束,放飞自我。

我们先假设投资方面的研究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引领的那条路,另一条则是达尔文和迈尔引领的。

我们再假设,前者的优势是容易范式化和数学化,得到其他同行的认可;后者的优势是可以得出好的策略结果。(ps:这都是假设)

那么,我们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我们会观察到一对很奇怪的均衡。一帮人走在第一条路上,他们做的东西很像科学,他们不必得到市场的认可,因为人家玩圈子逻辑,相互证明正确即可,一样活得很滋润,一切都在明处;另一帮人走在第二条路上,他们暗搓搓地在市场上赚钱,其他人也不知道这帮人的认知到了什么水准,以及捣鼓的是什么策略,一切都在暗处。

在整个故事的背后有两种正确:一种是被别人认可的正确,一种是被市场认可的正确;前者必须大张旗鼓,后者可以隐匿在角落里。

为什么第二种范式还没流行起来呢?一种解释是真正能赚钱的策略不会有人四处分享,那是在培植竞争对手,让自己的策略失效。所以,他们会选择保密。

如果第二条路是对的,行走在这条路上,你会找到很多行之有效的策略,越有效,你越想闭嘴,把它藏起来,这就是人性。

说实话,我真的很怀疑大家用自己公开讲的东西做决策。教人赚钱这门生意本身就存在一个悖论:如果一个法门是有效的,为什么有人愿意公开呢?

当然,以上只是我杜撰出来的一个假说框架,你可以把第一条路抽象地叫做a,第二条路抽象地叫做b,最后就是一系列抽象的符号运算。

我们所能推理出来的是,a靠的是paper,是粉丝,是流量,并非什么神秘的配方;b靠的是质量,需要真正的认知,真正地搞出点一些值得保密的东西。

每一个加入这个行当的人,早晚得面临一个选路的问题:一条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一条路门可罗雀。

一开始的时候,你没得选,必须走第一条路,否则,连加入行当的机会都没有。你需要向别人证明你有做好这件事情的潜力。

但是,你似乎也得搞清楚,

1、教这个东西的人不需要通过市场证明自己;

2、通过市场证明自己的人似乎也不是真的靠这套东西;

3、最终,大家似乎都是自己摸索的。

熙熙攘攘之后,我们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选项,既然都是自学,要不要试一试那条人少的路。

当然,这个市场上有很多做的蛮成功的人,我们根本搞不清楚,他们是走了第一条路,还是悄悄地走了第二条路。

唯一能搞清楚的就是,大家讲ppt的时候都是在第一条路的基础上:一些人死磕第一条路,另一些人两边下注。

我知道,大家都想着赚钱,而且是赚快钱。于是,教人赚钱就有了巨大的市场,你想赚钱的想法让别人赚了很多钱。

你不能冲着赚钱去,你得冲着提高认知去,人的财富会自动地跟认知匹配——这是一个很迂回的逻辑。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很扎心的一句话:如果你脑袋里装的东西是对的,为什么你的口袋是空的?

很多人会推脱自己的运气不好,以及缺乏机会云云。

其实,和认知比起来,运气的作用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我相信很多人甚至都没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我们太容易被微观的相给框死了。

事实上,如果你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需要伯乐或者大气运,那么,要么是你的认知不够,要么它干脆就是错的。

在这里我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类比,送给大家。

想象一下,你喝醉酒回家掏钥匙开门时的情形:你迷迷糊糊一把又一把地试,急的满头大汗,搞了半个小时,最后里面的人骂骂咧咧地出来,你才发现,你走错楼了,你家在3号楼,你去了5号楼。

认知错误能给你制造的麻烦远比你能设想的要大得多,你去错楼了,运气、时间、努力都没得用。

如果没有那个骂骂咧咧的人,现实该多悲惨?你在那里一直试,像一部荒诞的默剧。

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那个醉汉,以为自己努力不够,以为自己运气不好,以为自己再多花点时间就好了。

事实上,我们一开始就错了。

如果上帝视角来看,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浑浑噩噩的,差的就是那两三下——那两三个重要的认知节点。真的,也就三两下;但那三两下何其难啊!

深处局中的我们并不知道那两三个认知节点是啥,它们在哪儿,以及如何打通他们,这才是人生这场游戏真正难的地方。我们只会看到表面的东西,别人有个好爹,别人运气好,别人如何如何。

我们关注的都是一些不相干的东西,关键的东西都在战争迷雾里——我们不知道我们该知道啥。

回到那个比喻,所有的原罪都在于你不知道你去错楼了;更加悲哀的在于我们活得太微观,而这个错误又太宏观,我们没法发现自己去错楼了。

好了,我们似乎绕到了一条心灵鸡汤的路上了——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认知。

但这篇文章并不是来灌这个鸡汤的,现实比我们所想象的要难的多——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该知道啥,卖你课的人也不知道啊。

除了微观视角难以纠正宏观认知错误的bug之外,还有一个从众的bug。

关于认知差异的辨识,一个试金石就是关于房子的观点,你找不同阶层和背景的人聊房子,讨论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很多人的悲哀就在于,他们周围都是跟他们类似的人,他们只会听到一种声音,从来也听不到任何其他的声音,毕竟阶层和背景卡死了认知的极限。

大家可以抱着做实验的态度跟不同的被试聊一下他们对最近二手房停贷的看法,尽量地让样本丰富一些,你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世界:一群人固执的是一个观点,另一群人固执的是另外一个观点。

我们不必那么在意观点的对错,观点的分布更有意思——为什么那样的一群人持有相同的观点呢?

我已经扯了2000多个字了,该结束我的扯淡了,下面写几点总结:

1、经济学该借鉴物理学还是生物学,是最开始的认知分叉,这个根部认知很重要;

2、事实上,我们是不知道那条路更好的,我们只是假装知道前者更好,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我们的认知里保留一个生物学的备选方案;

3、认知的作用比我们所能设想得大得多,它并不是时间、努力和运气所能替代的;

4、但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该知道什么,我们的微观视角会阻止我们获得正确的宏观认知;

5、我们身边的人也会阻止我们获得正确的认知;

6、不要陷入无谓的观点争论里,去研究观点的分布——持a观点的人有什么特征,持b观点的人有什么特征。

7、最后,认知需要张力,所以冲突是好的,物理路径和生物路径互为参照,a和b对立统一。

生物学中的概括几乎完全是几率性的。生物学中只有一条普遍定律,那就是一切生物学定律都有例外。

——恩斯特-迈尔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不代表象树资产观点。文中涉及的内容与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