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4日,公安部起草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主要目的是为解决道路交通安全及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征求意见截至日期为4月23日。修订建议稿中一条变化引起市场关注,安全法规第十二条规定由原来的“准予登记的机动车应当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修改为“准予登记的机动车应当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并按规定安装电子标识。”一石激起千重浪,市场对电子车牌的关注度快速提升。
电子车牌作为汽车“电子身份证”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16年就已经在无锡、深圳等城市启动过安装试点。本周周报,继我们上周发布的《从小米“造车计划”剖析科技企业造车趋势》专题之后,再次聚焦智能驾驶、车联网领域,在报告中将解答电子车牌产业空间有多大?目前政策的推进进展、区域安装节奏如何?后续是否可能会类似ETC形成“抢装潮”等问题,并梳理计算机板块受益标的,供投资者参考。
1 电子车牌具备诸多优势,部分试点城市已推广安装
1.1 电子车牌是汽车的“电子身份证”,具备丰富的应用场景
电子车牌是汽车的电子“身份证件”,具备较高的识别准确率。电子车牌的官方名称是汽车电子标识(Electronic Vehicle Identification, EVI),它是一种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可以看做是车辆的“电子身份证”,一般安装在汽车前挡玻璃上,用于车辆身份识别。在电子车牌芯片中,会存储与车辆相关的信息,包括该车的车牌号码、使用性质、车辆类型、保险信息等等。而安装有“电子标识”的车辆,能够自动、非接触、不停地完成车辆的识别和24小时监控,即便是在每小时200公里的车速下远程采集信息,也能保证识别的精确度达到99.9%,而且即使将车辆号牌遮挡、污损、变造,都难逃电子车牌识别系统的“法眼”,具有传统物理车牌达不到的识别效果。
射频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相较于图像识别有诸多优势。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特定的无线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不需要人工干预,可工作于恶劣环境下,并且能够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和多目标。目前RFI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中。与基于图像和视频处理的车牌识别技术相比,基于RFID的车辆识别准确性高、稳定性好,可以精确、系统地获取单车的状态和路网交通状况。
电子车牌应用场景广阔,交通管理模式将由被动变为主动。电子车牌绑定于车辆上,可以实现远距离安全机读写,因为电子车牌让每辆车有唯一的信源ID,因此在车辆的身份识别、拥堵收费、公交优先、流量采集以及电子警察、涉车管理等方面都将有广阔应用。此外在使用寿命方面,电子车牌要求芯片中的数据保存时间不少于10年,数据可擦写次数不小于10万次,使用寿命几乎可以伴随汽车整个生命周期。可以说,基于电子车牌系统的使用,可以改变整个被动式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在实现主动式的交通管理同时,也能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准确度。
1.2 试点启动已有5年,后续全国“从点到面”铺开可期
《道路交通安全法》发布或为电子车牌全国推广提供政策基础和实施保障。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发展,对于电子车牌技术的应用和落地实施比较重视。为了加快电子车牌工作推进和统一标准,由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牵头主导,国标会、工信部、地方环保局、交通委等多个部委参与,制定电子标识国家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和试点工作。我国的电子车牌从2016年开始在无锡启动试点至今已有5年,我们认为此次《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的发布,或为电子车牌未来在全国“从点到面”铺开提供政策基础和实施保障。
电子车牌在多地区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具体试点城市方面,2013年以来在深圳、南京、兰州、苏州、无锡等地方启动试点,北京和深圳也陆续完成试点。我们以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所在地无锡为例,2014年12月,公安部正式确定无锡成为全国首批汽车电子标识试点应用城市。在2016年初无锡市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建设路面读写基站,增加安装汽车电子车牌车辆数量,由170余套读写基站和近2.5万枚电子车牌构建的“汽车电子围栏”,实现了对重点车辆、重点部位全覆盖,同时实现了电子车牌在交通数据采集分析、重点车辆通行监管、违法犯罪车辆缉查布控、公交信号优先、智慧涉车便民服务等应用领域的示范效应。我们预计随着试点逐渐铺开和配套政策法规的完善,汽车电子标识将会对道路交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
2 对标ETC,电子车牌千亿元产业空间有望释放
谈到电子车牌,绕不开在2019年掀起“抢装潮”的ETC。除了都是在政策上“自上而下”持续推动的创新技术外,电子车牌和ETC在功能上也存在一定的重叠之处,同时市场关于两者的潜在“竞争”亦有不少讨论。此节我们将对比ETC,展望电子车牌的产业空间。
2.1 电子车牌是否会像ETC一样掀起“抢装潮”?
ETC作为“不停车收费技术”有多种优点。ETC(ElectronicToll CollecTIon)即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是目前世界各国均在大力推崇的收费方式。车主在车窗上安装电子标签后,在经过收费站时,通过收费站点设置的读写器对经过车辆的电子标签进行读写识别,并自动从预先绑定的射频卡或银行账户上扣除相应费用,可实现快速过站。ETC系统主要由车辆自动识别系统(OBU)、中心管理系统和其他辅助设施组成,在OBU中存储了车辆的相关信息,保障了“一卡对应一车”,能够有效防止车辆信息和银行卡盗用。整体看ETC具有使交通更流畅、缴费更透明、节能环保等优势。
2019年ETC“抢装潮”背后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在ETC总用户数量方面,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ETC用户超过2亿人。而在当年7月份ETC用户数量为9151万人,在2019年下半年用户数增长十分迅速,形成ETC“抢装潮”。另外在使用率方面,据交通部2020年11月发布会内容,从恢复收费的5月6日到11月25日,全国高速公路ETC使用率由61.47%提高到65.93%,其中货车使用率由25.90%提高到55.16%,预计使用率还会继续提升。我们认为,2019年我国ETC用户的快速增加,除了交通部等部委的政策推动之外,离不开当时市场化竞争下,商业银行之间对于新增车主客户的争夺。
电子车牌和ETC互有优劣,我们预计将在一段时间内共存。不停车、无人操作和无现金交易是ETC的三个主要特点,由交通运输部主导。电子车牌则能够实现自动、非接触、不停车地完成车辆的识别和监控,用于全国车辆真实身份识别,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主导。虽然两者在功能上有重叠之处,但在建设成本、技术实现等多方面有所不同,ETC不能实现车辆的精度识别和监控,电子车牌也暂未接入支付缴费系统,同时两者的主要应用目的有所区别,我们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两者可能会共生共存,同时存在车辆上。而“电子车牌”是否会像2019年的ETC一样形成“抢装潮”?我们认为除了“自上而下”由公安部推动安装电子车牌以外,也需要引入除了车主、监管以外的第三方商业机构如保险、银行等共同推广,而这个商业模式的形成以及三方的信息流、资金流的打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验证。
2.2 预计2025年我国电子车牌产业总规模约1220亿元
预计2025年我国电子车牌产业总规模约1220亿元。我们根据2017年天津市启动的汽车电子标识试点工程采购规模测算,该项目总投资约8559万元,包括发放和安装30万辆机动车电子牌照,建设主要包括路面固定式识读基站约250处、移动式识读基站约50套,另外包括系统平台软硬件建设。据公安部的统计,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2.91亿辆,我们据此测算2020年我国潜在的电子车牌市场规模约830亿元。我们以8%的汽车保有量复合增速估计,预计到“十四五”末期即2025年我国电子车牌市场的总产业规模约1220亿元。
(文章来源:兴业计算机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