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评论 >

选择能人治村是农村发展的关键措施

2021-05-11 08:48:17来源:山西农民报

发展型村庄需要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干部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治理能力,也要有经营能力。相比之下,“能人村干部”更有助于村庄发展任务的完成。

笔者在中西部多地农村调研时发现,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一种新现象,即村干部由过去的“中农(中坚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中等收入农民)村干部”转变为“能人村干部”,村治主体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迁。村干部类型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基层治理形势变化产生的结果。在新的基层治理背景之下,“谁来当村干部”这一问题的意涵也变得更加丰富。

“中农村干部”群众基础牢固

“中农村干部”是农村较为常见的一种村干部类型。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的外流,越来越多农民进城务工,空心化村庄、留守型村庄增多;另一方面,村庄的内生性事务与自上而下的行政性事务减少,村干部工作压力减小,同时越来越多惠农资金不断输入农村。在此背景下,留守村庄的群体成为村庄治理的中坚力量,即“中坚农民”。

“中坚农民”的年龄通常在40-60岁之间,常年生活在村。他们面临着较为沉重的家庭发展压力,因此在有限的地方性经济空间内尽可能多地寻找经济机会,以积累更多的家庭发展资源,比如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经营、提供农机服务、经营商店、从事建筑行业等。经济利益在村、社会关系在村、价值实现在村,这是“中坚农民”的主要特征。

“中坚农民”担任村干部的优势有多种:一是长期生活在村,对村情民意十分了解,与村民打交道的机会多,关系熟络,因此社会资本较为充裕;二是在为村民提供社会化服务时遵照人情互惠原则,深得群众信任,群众基础牢固;三是个人利益和生活面向在村,因此对村庄事务十分关心,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四是个人能力一般也强于普通村民,会说话、能办事。对于“中农”来说,当村干部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对于个人和家庭(族)而言也是一种荣誉。

干部“中农”化之所以可能,也与村庄的基本定位有关。在内生性资源匮乏的中西部农村,客观环境的变化使村庄内生性治理事务减少,维持村庄秩序成为主要治理目标,村庄的基本定位为“维持型村庄”。在维持型村庄中,村干部的治理任务较少,治理负担相对较轻,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兼业,因此,“中农村干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村干部类型。

“能人村干部”更有助于村庄发展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再次发生新变化,乡村经营开发的治理导向与治理理念日益突显,激活乡村内在发展动力成为主要治理目标。

许多村庄都被定位为发展型村庄。地方政府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时,基本上都把产业振兴放在首位,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其次是经营运作问题。因此,对村干部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村干部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治理能力,同时也要有经营能力。在这一背景下,能人回乡当村干部越来越普遍。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乡镇的一项中心工作。另一方面,在内生性资源匮乏的中西部农村地区,某些基层政府缺乏足够的经济资源支持乡村发展产业。在弱发展能力与强发展意愿的张力下,乡镇亟须向外寻找合适的村庄代理人,既能引入资源发展产业,又能协助乡镇完成产业发展任务。因此,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的能人成为人们青睐的对象。

回村担任村干部的能人要么将在外经营的产业迁回村庄,比如加工厂,要么借村庄发展产业的机会重新开拓其他领域,其经济利益通常在村。

相比于“中农”,能人的经济实力、经营能力、社会资本都更为突出,在发展村集体经济、完成发展型任务时,其优势十分明显。不过,由于能人长期不在村,与村民打交道的机会有限,因此与群众的关系相对疏远,在处理村庄内生性事务时稍显经验不足。所以,在治理村庄的过程中,能人会借助其他老村干部的力量处理村庄内生性事务,在村级组织内部实现分工合作。

当村庄的基本定位发生改变,即主要治理目标发生改变时,村治主体也随之而变。村干部由“中农”向能人的转变,反映的即是村庄治理主体如何与治理目标相适配。相比于“中农村干部”,“能人村干部”的确更符合当前基层治理的要求,也更有助于发展型任务的完成。

肖琳

(文章来源:山西农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