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评论 >

职工持股制度缘何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永恒伤痕

2020-05-06 18:57:28来源:红刊财经

【基金经理PK:董承非、傅鹏博、朱少醒、刘彦春等,谁更值得托付?】买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什么样的基金经理值得托付?哪些基金经理值得你托付?怎么才能选到好的基金经理呢?2020金麒麟最佳基金经理评选,快给你心仪的基金经理投票吧!【投票】

文 | 黄湘源

编辑 | 刘增禄

职工股之所以总是成为一道挥之不去一触即痛的伤疤,并不是任何形式性程序的规范与不规范所决定的,而是与其在我国上市公司先天不足的股权结构中所命中注定的坎坷命运所分不开的。离开了对现行股权制度合理性的探究,一切有关职工股问题似是而非的讨论,最终都不免落入一个循环往复永远也没有尽头的轮回。

职工股一直被强加以莫须有的污名

职工直接持股是企业股份制改造中一个现实的选择,同时也是一个对于健全企业现代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但股份制改革初期,在职工股问题上不仅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实践中也有一些需要规范的问题。作为持有职工股的个人并不拥有股东的名分和相应的权利,即使是职工持股会也不免由于缺乏明确而合法的法律地位阻止不了职工股所遭到的不同形式的清退,这无疑是比职工股形式上的不规范更为严重的对职工权利的侵犯。

职工股自其在中国的股份制改造中落地之日起,就一直曾被强加以种种莫须有的污名,首当其冲的无非是出资方式。其实,在曾经的历史条件下,不要说大多数普通职工一时之间不可能拿得出购买所分配股份的资金,就是作为企业的领导,也都是通过银行贷款或其他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的。股份制改造初期,以在企业的年资和贡献等非技术性劳务和服务性要素作为职工对企业的投资所计算的职工股份,不仅与后来所普遍实行的以发明专利等技术性条件入股并无本质的区别,跟阿里巴巴等对企业创始人所实行的同股不同权的做法也没有太大的不同,凭什么就该给职工股横加所谓瓜分国有资产的罪名,且还非得推倒重来不可呢?违规发行职工股的虽然并不是没有,但以一刀切的方式强行清退职工股,其结果不是造就了企业中少数个别特权人士的一夜暴富,就是便宜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余秋雨”。与通过股份制改造更好地发挥广大职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的宗旨不仅背道而驰,也极大地败坏了股份制改造的名声。

企业将职工当主人 职工才有可能为企业去奋斗

国资委和证监会后来尽管再次另起炉灶大力提倡所谓的员工持股计划,之所以至今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归根究底,也是同当初在职工股问题上的始乱终弃分不开的。本该在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中较好地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职工股,在被束之高阁之后又被弃之如敝屣,取而代之的无非也就是一种企业内部人控制机制。而在这种企业内部人的控制下,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等原因,委托人不能对代理人进行充分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经营者既有主观动机又有客观条件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侵犯所有者的利益。这非但不可能通过员工参与管理起到制约企业高层腐败的作用,随着国有资产被变相蚕食,反而有可能将使持有企业股份的股东以及企业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受到严重的侵害。如果这正是相当一些企业的职工股在不知不觉之中缩水而又在貌似光明正大的情况下被转移被捐赠被缩水的背后所反映的全部真相,那么这一系列的争议又岂是一个所谓程序合法不合法的表面性问题所能说明得了的呢?

职工持股制度正在成为一种全球化的企业现象。不过,职工持股制度的跑题走偏,不仅是此前的职工持股制度所无法回避的教训,即使对于目前正在推行的员工持股计划来说又何尝不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前车之鉴。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所推行的员工持股计划,虽然在形式上似乎是职工股制度的正本清源,但由于不仅存在着强人所难的资金出资方式局限,且对于持股时间的规定也不利于员工持股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里保持企业正常运行所必要的稳定,非但无法激起广大企业员工将自身与企业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激情,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相当一些人的临时工情结。特别是一些在上市公司股价较高的时候所推行的员工持股计划,随着存续期的次第到来,让持有股份的员工蒙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岂不也就失去了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意义?至于将职工持股当作所谓的“公益”事业甚至内部人控制垫脚石的做法,就更不可取了。即使不可能像华为那样将98.99%的股份为职工之所有,也应当学习其向核心层员工倾斜和让奋斗者分享利益的做法。企业将职工当主人,职工才有可能对企业有信心并且有愿意为实现企业的利益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