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巴西、土耳其、俄罗斯先后加息,成为疫情以来首先进入加息周期的经济体。有分析以此判断,对照金融危机后的经验,全球加息周期已启动。
新兴经济体率先加息,既为对冲美债收益率上行引发的本国资本外流压力,也遵循着过往危机中全球“降息-加息”的周期轮动规律。比如,经济修复期间,资源国通常率先出现通胀压力,进入加息周期;随着全球需求改善,制造国经济回暖并进入加息周期;发达经济体作为最终需求国,通常最后进入加息周期。因此,目前一些资源国已进入加息周期,市场预期,韩国、泰国、印度等制造国将于1~2年内加息,欧美发达国家加息时点还要更靠后。
有了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去年疫情暴发后,发达国家出台超宽松刺激政策速度之快、力度之大远超市场预期。以美国为例,2020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增长了超过3万亿美元,为历史上最大扩张;去年3月以来美国已承诺超过5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措施,GDP占比近25%。
尽管有乐观声音认为,在强力刺激政策推动下,美国经济今年将迎来强劲复苏,复苏劲头甚至会超过疫情前,通胀风险短期内并不会构成威胁。然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央行对“大放水”的政策依赖,以及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环境的持续,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从长期视角看,天量刺激政策会带领全球经济走向何方,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片未知领域。
虽然超宽松政策的长期潜在影响难以准确预判,但依靠货币投放刺激经济产出的效果愈发微弱。政策初衷是为了依靠宏观刺激政策稳定经济,可从实际效果看,长期的宽松货币仍无法阻止全球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的大势,反而会积聚债务和资产泡沫等诸多毒瘤。这就有必要认真考虑宽松政策的退出问题。
至于如何退出,上周末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一些学者已经给出建议。比如,全球需要加强在新技术领域的合作,以实现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逐渐缩减、核销收益差、风险高的问题贷款,通过此种结构性改革区别好资产和坏资产,去掉冗余优化资产结构等。
饮鸩止渴只会酝酿更大风险,各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逐渐放弃对货币财政刺激政策的依赖,共同推进结构性改革。否则,下一次危机到来时,还能拿什么应对?
(文章来源:城市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