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红人节|金麒麟基金大V评选 百位大咖入围→【投票】
原标题:平台型私募愈受关注 资源能整合业绩可持续 来源:FUND部落
中国基金报记者 房佩燕
随着国内私募行业的马太效应加剧,投资经理创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使得平台型私募公司越来越受关注。业内分析,成功的平台型私募公司能够实现资源整合,同时保持基金经理的独立性、分散风险,使得私募整体业绩稳定、可持续。
平台型私募核心在于文化
行业内不少平台型私募公司受到关注。高毅资产正是国内首创平台型私募基金模式的公司之一,集合多位风格不一的明星基金经理,成立以来表现突出,团队稳定,规模突破千亿,共赢效果很明显。
如何留住明星基金经理?此前,高毅资产的创始人邱国鹭曾表示,第一,机制比较到位,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业绩分成机制、奖金递延机制,都考虑到了公司的延续性;第二,核心还在于公司的文化,高毅的文化是以基金经理为核心,基金经理有充分的自主权,充分的决策权,也有个人的独立子品牌;最后是人品,“刚好我们遇到的合伙人人品都很好,合伙人之间相处得也很好,感觉都比较舒服。”
在近日接受采访时,高毅资产的合伙人卓利伟表示,虽然他们的投资风格不一样,但基本价值观都是类似的,以基本面、价值投资为主,方法论和思维框架有差异反而是好事,更能互补。同时,内部交流频率很高,投研例会都是一起开,基金经理的例会每个月至少一次,特殊情况下还会单独进行讨论。在个股深度讨论会上,同样一个公司几个基金经理都在讨论,每个基金经理站在不同的角度交流充分。
卓利伟认为高毅最独特的就是一整套投研一体的讨论机制,这会带来多样性的红利。“基金经理与基金经理之间、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之间、研究员之间不断相互学习,我们在文化上非常简单,就事论事,没有权威,互相PK、充分讨论,基金经理在决策上自己表达,但在这个过程中,就论据进行非常充分的交流。在这一点上我们跟绝大部分公司不一样。”
目前,国内其它私募也正逐渐向平台型私募转型。星石投资首席研究官方磊告诉记者,星石也是典型的平台型私募,重视发挥投资系统的力量。董事长江晖一直追寻,投资要提升科学性,降低艺术性。他表示,14年来,精力更多投入对团队的投入与打磨上,目前星石拥有40人的大型投研团队。“既要把一群有独立想法的人组织起来,过滤掉艺术的成分,变成一个科学的体系,引导大家向同一个目标出发,又需要每个基金经理、研究员从个体层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不同意见,防止认识趋同和创新力钝化,两者的平衡并不容易。而实现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是打造好的内部竞争环境,建立好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这与生产力直接挂钩。”
资源整合、分散风险
有利于业绩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格上旗下北京金樟投资投研总监付饶认为,平台型私募比较适合整合资源,如果平台上的每个管理人都是各做各的,募集和投资都是没有交集的话,那平台可能对那些做得好的管理人来说反而会是拖累,但是如果平台能够为每一个管理人提供有效的支持,并且可以有效实现资源互换,就更容易发挥合力。
保银投资认为,平台化运作也是和传统单一基金经理制相对应的一种基金运作模式。传统单一基金经理制的产品运作比较依赖基金经理个人,而在平台化运作模式中,则追求的是去中心化、弱化对于单一基金经理的过度依赖,讲究多基金经理、体系化作战,从而使得产品业绩稳健性和可持续性大幅增加。此外,平台化基金运作模式也是欧美成熟资本市场比较先进的一种运作模式,可以说代表着未来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方向。
保银投资表示,保银的平台目前有近三十位基金经理,其认为平台型私募有三大优势:首先是平台基金经理的独立性,基金经理们都是独立决策,不会受到其他投研人员的干扰。其次是平台基金经理的深度专业性,绝大部分基金经理很难做到各个行业深度研究,所以保银更相信行业基金经理在自己所擅长的细分领域的专业性。最后,平台化运作可以为产品内部的策略提供足够的多样性。
深圳聚沣资本创始人余爱斌认为,平台型公司内部各个基金经理能够互相合作交流,且在客户、品牌及管理上能产生规模效应。但他指出,这需要有很好的协作机制和分配机制在里面起润滑作用才行。通过建立合理完善的制度,才能发挥合力效果。
不过,格雷资产董事长张可兴则表示,做得好与不好并不取决于形式,关键问题是基金经理是否能够为客户获取持续长期的超额回报。而从另一个维度去看,国内私募发展仍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他认为早期更应该是把公司的力量聚焦在一两个基金经理身上,待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可能更需要去分散风险,考虑更多的平台的私募经济发展。“相对更大一些的私募,适合用平台型的架构去发展,包括像公募基金、海外基金,也是多基金经理制,有一只基金胜出会带动整个公司的发展,也是不错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