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评论 >

人民日报:患难见真情 共同抗疫情

2020-04-14 17:59:08来源:全景财经

塞尔维亚国防部长武林(中)和中方专家参观方舱医院床位设置

(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供图)

中方专家和柬苏友谊医院专家交流防疫经验

(中国赴柬埔寨抗疫医疗专家组供图)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家医院,3名护士比出心形手势,保持乐观心态(新华社发) 

中方专家与伊拉克工作人员共同调试核酸检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

(中国红十字会赴伊拉克志愿专家团供图) 

中国在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基础上,本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面向世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向一些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分享疫情防控经验。这些奔赴全球抗疫一线的中国专家,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赴塞尔维亚专家组 

为精准防控提供帮助

彭志强

“在塞尔维亚危难之际,中国总会以朋友的身份施以援手,塞尔维亚永远不会忘记来自中国的帮助。”当地时间3月21日晚,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亲自率领多位政府官员在贝尔格莱德机场迎接我们医疗专家组一行。武契奇总统这番肺腑之言,依然回响在我耳边。我们深知自己带着祖国的嘱托,更肩负塞尔维亚人民的期望。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全力协助塞尔维亚抗击疫情,这个信念成为我们完成援助任务的最大动力。

为了尽快摸清塞尔维亚疫情防控情况,我们通宵达旦与塞方展开交流,并深入抗疫一线走访,每天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在医院实地走访时,我们进入重症病房,针对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病房的特别之处一一给予指导和建议。塞方同行用手机仔细拍下我们穿上防护服、进入病房以及最后进入清洁区的全过程。在大家眼神的交流中,我感觉到他们想掌握救治经验的迫切心情,以及对专家组的感激之情。

为帮助塞方精准防控,我们把在国内抗疫期间的每一点心得,毫无保留地和塞方分享——

“塞尔维亚目前还处在疫情相对早期阶段,这时候采取措施是最有效且代价最小的”“应该把轻症病人送往医院(如方舱医院)隔离,进行一般性的治疗,如果有病人转为重症,马上转到定点医院集中医疗资源进行救治”“方舱医院的床位设置、布局要合理”……

塞方非常重视我们的建议。武契奇总统、布尔纳比奇总理亲自主持交流会,与我们就每一个决定进行充分交流沟通。目前,塞尔维亚确诊病例数增长较快,且确诊比例较高,说明仍有不少病例没有筛查出来。我们给出加强筛查建议后,塞政府很快宣布,塞尔维亚决定采取更大范围检测,覆盖更广泛人群。

在积极借鉴中国防控经验基础上,塞尔维亚全国上下快速行动起来,将贝尔格莱德会展中心改建成约有3000张床位的方舱医院并投入使用。政府加强禁止多人聚集以及减少出行等措施。“塞尔维亚版方舱医院”也建设得很快。我想,这些举措源于塞尔维亚对我们的信任,他们相信中国防控经验一定行。

援塞期间,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时刻能感受到塞尔维亚人民给予的温暖和照顾。在塞尔维亚人民心中,我们不仅是医疗专家,更是同事、朋友,是手足情深的兄弟。

作为一名援外医生,我十分感谢塞方给予我们的信任,更为中国抗疫方案和经验给塞尔维亚抗击疫情提供了帮助而自豪。守望相助、甘苦与共。中塞人民一定能够取得抗疫全面胜利,携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为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组长、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本报驻意大利记者韩硕采访整理)

赴意大利专家组 

倾囊相授抗疫经验

周 华

当地时间4月1日,我们一行13人离开奋战了十几天的意大利,启程回国。回想起这四处奔走的日日夜夜,很多画面和瞬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第二批赴意抗疫医疗专家组主要在意大利伦巴第大区协助防控工作。该大区是意大利经济最发达地区,也是此次疫情重灾区。抵达米兰后,我们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4次到当地医院病房现场沟通;两次走访意大利疫情最严重的贝加莫市;与较远的医院进行3次网上视频交流;走访两个社区;还到两家华人企业现场指导防控,并为华侨华人举行网上咨询会议。我有时凌晨3点醒来,睡不着了就干脆起来梳理工作;每顿饭我们都要多吃一些,忙碌起来真不知道什么时间才能吃到下一顿饭。

3月26日一大早,我们第二次前往贝加莫市,为乔瓦尼二十三世医院送去K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帽、防护服、隔离衣、防护面屏等医疗物资。一周前我们到此交流时,了解到该院防疫物资非常紧缺,已经有医护人员被感染。看到我们送来宝贵的防疫物资,意大利同行们激动地用刚学会的中文连声说“谢谢,谢谢!”

3月27日,我们前方医疗组、意大利医疗专家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专家团队(浙大一院)进行了一场跨国连线。“如何能快速准确诊断新冠肺炎患者?”“医务人员如何自我防护?”意大利专家在屏幕前听得非常认真,并抓住细节不断深入提问,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焦急心情。浙大一院的专家将临床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

“感谢你们编写的这本防治手册,我们仔细阅读了好多遍,对我们救治患者帮助太大了!”我们刚走进米兰萨科医院的会议室,意大利专家就拿出由浙大一院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编写的《新冠肺炎防治手册》,向我们致谢。意大利专家对防治手册如获至宝。伦巴第大区防控中心小组成员达尼洛·塞雷达专门发来电子邮件,表示这些意大利语版防治手册给他们抗击疫情带来重要指导和希望。他们高度重视并对手册进行了专项研究,将很快向大区内所有医院全面推广。

意大利防疫物资紧缺,我们带来的医疗物资备受欢迎。物资交付摩德纳大学医院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远处病房大楼的医护人员也都聚在窗口发出感谢和欢呼声。“感谢中国”成为我们和当地民众交流时听到的高频词。意大利政府、医务工作者和民众对中国疫情防控取得的重要成果表示祝贺,感谢中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带来宝贵的治疗经验。

在中国发生疫情之初,意大利人民对中国提供了无私帮助。现在,意大利疫情防控工作遇到困难,我很自豪曾经与意大利专家并肩战斗。病毒无国界。疫情面前,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团结协作、携手抗疫,才能战胜疫情。意大利加油!

(作者为第二批中国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本报驻意大利记者叶琦采访整理)

赴伊拉克专家团 

从“医生”到“亲爱的朋友”

陶中权

一到伊拉克,中国红十字会志愿专家团队7名成员兵分两路开展援助工作。疾控、流行病学、重症治疗专家为伊拉克优化防控方案、指导当地医护人员以及在伊中资企业;3位90后专家负责搭建核酸检测实验室和安装医学影像设备室。

没有硬件设备,疫情防控的早发现就无从谈起。经过两周的紧张施工、安装、调试、培训和测试,中国援建伊拉克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3月25日在巴格达揭牌,并立刻投入使用。由此,伊拉克的核酸检测能力显著提升,从之前每天检测量几百人次,提高到目前日均可检测1000人次左右。实验室负责人穆罕默德·迈赫迪由衷感谢:“中国专家组为我们带来重要的实验室设备、检测试剂,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伊拉克急需这方面的经验,中国专家组来得太及时了!”

结合伊拉克当地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利用CT筛查疑似病人,核酸检测作为最后确诊方法的建议。我们协助伊方改建了CT设备室并培训相关人员。“科室防控和医护人员防护如何进行?”“CT诊断报告怎么书写?”伊拉克同行提出不少细节问题。短短几天的培训,我们不仅交流了抗疫经验,也增进了友谊。伊方同行对我们的称呼,从刚见面时的“医生”,变成了“亲爱的朋友”。

与此同时,我们另一支小分队跑遍了伊拉克南至巴士拉、北至库尔德自治区的多个省份,详细了解当地疫情发生情况及防控措施,向伊方介绍中国疫情防控的具体举措。有时,我们需要穿着防弹衣穿越安全形势紧张的地区。在一次社区活动中心培训现场,一声沉闷的枪声从附近传来。在疫情形势严峻的当下,停火共同抗击疫情,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我们为当地民众讲解如何正确佩戴和丢弃口罩、“七步洗手法”等易学又有效的防护知识。当乘坐中国红十字专家的车队停下时,当地民众便主动上前向我们询问相关防护信息,并热情地拿出手机同我们合影。从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中,我们感受到伊拉克民众对我们的欢迎和信任。

病毒无国界,患难见真情。我相信,通过中伊两国加强密切合作,我们一定能共同战胜疫情。

(作者为中国红十字会赴伊拉克志愿专家团领队、广东省红十字会社会赈济部副部长,本报驻埃及记者周輖采访整理)

赴柬埔寨专家组 

竭尽全力指导防护

艾 翔

4月7日,我们圆满完成任务离开柬埔寨回国。中柬双方今后将形成远程视频交流、会诊、培训常态化,为柬埔寨留下一支“不走的国际抗疫医疗专家组”。

在柬埔寨的十几天里,专家组从金边到西哈努克港四处奔忙。去医院、实验室调研,在社区、车站走访,所到之处我们都会被热情的柬埔寨医生同行和普通民众围住,一一解答他们迫切关心的疫情问题。

目前,柬埔寨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虽然不多,但我们发现当地民众普遍有一些焦虑情绪。在有着3万多名工人、入驻170多家企业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内,当地负责人眉头紧锁,向我们求助:“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密集区,如何避免社区传播?如何平衡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生产之间的关系?”我们建议特区持续开展全面排查、敦促可疑症状患者及早就医、扩大自我防护知识宣传等工作。“在疫情防控严格管理前提下,科学指导大家做好个人防护,可以有序开展生产。”我们的建议和鼓励,让特区许多员工吃了“定心丸”。

4月中旬是柬埔寨新年,估计将有数万名海外劳工返乡过年。这些人群回到柬埔寨该如何管理,如何及早发现疑似病例,如何追踪、隔离密切接触者,我们就柬方同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并对发热门诊收治流程、医疗人员操作规范和标准等具体环节提出针对性建议。柬方欣然采纳并表示:“如果不是你们来,我们不知何时才能发现并解决这些薄弱环节。”

在金边一个居民社区,一位当地小伙问我:“听说天气热,病毒难以传播,是真的吗?”在实地走访中,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问题。“现有的科学研究尚不能得出新冠病毒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难以传播的结论。”我告诉他,千万不能麻痹大意,要减少外出聚集,“在疫情的关键时刻,个人行为很有可能影响到全国防控形势”。周围的柬埔寨民众听了我的解释,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专家组要离开时,社区志愿者和民众纷纷跑来与我们合影,并一直送我们上车。

在柬埔寨工作期间,我发现当地人特别喜欢和我们拍照。一位当地人告诉我,中国专家来到这里,是柬埔寨的无上荣光,“中国抗疫斗争取得重要成效。你们来帮助我们,我们就放心了!”

正值旱季,柬埔寨异常炎热。每天,我们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穿防护服时更是酷热难耐。中柬是命运共同体,为了不辜负这份真诚的友谊,即使再辛苦、再疲惫,我们都坚定地同柬埔寨人民站在一起,竭尽所能提供帮助,与柬埔寨人民一起共渡难关。

(作者为中国赴柬埔寨抗疫医疗专家组组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保健局副局长,本报驻泰国记者赵益普采访整理)

赴伊朗专家团 

分享经验提升公共防疫水平

吴寰宇

3月26日,我们赴伊朗志愿医疗专家团完成既定任务回国。回想起在伊朗的近一个月,大家一直连轴工作。有的队员刚结束在武汉的抗疫任务,就直接奔赴伊朗。虽然体力上很辛苦,但大家内心特别充实。救治患者,必须分秒必争。

抵达德黑兰后,我们发现伊朗的疫情形势非常严峻。当地民众的防护意识比较薄弱,街上很少有人戴口罩。我们下榻宾馆的服务员专门找我们询问口罩如何正确佩戴。我们不止一次地为伊朗民众示范正确戴口罩的方法。经过专家团的努力宣传,少出门、勤洗手、不聚集,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伊朗期间,我们分别与伊朗卫生部等政府部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以及科研机构等进行多次座谈,并深入当地社区,指导提升公共防疫水平。我们分享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疫情防控“四早”策略、全民动员、居家隔离、全面对疑似患者进行筛查和检测、集中救治等措施,如今已经应用于伊朗疫情防控工作。我们还同德黑兰医科大学进行深入交流,推动了该校开展伊朗传统草药与中药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

我们介绍的中国抗疫经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伊朗卫生部的高度认可。现在,伊朗卫生部官员对“四早”经验如数家珍。鉴于两国国情等不同,伊朗在借鉴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作出了调整。

伊朗是最早向中国伸出援手的国家之一,沉甸甸的医疗物资满载伊朗人民的深情厚谊。我们每次去伊朗卫生部的仓库清点捐赠物资时,伊朗卫生部的工作人员只要看到中国红十字会的标志,都会跑来和我们合影,连声说“中国,谢谢!”伊朗驻华大使在给中国的感谢信中写道:“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汇聚起为伊朗加油的声音,我们的感动无以复加。”我们有幸见证了两国友谊的深度和广度。

在伊朗有很多瞬间令我感动,也深刻体会到中伊两国的深厚友谊。在伊朗巴斯德研究所,两位中文流利的伊朗老先生主动为我们做翻译,他们上世纪80年代赴中国留学,对中国的热爱延续至今。在下榻宾馆的餐厅吃饭时,服务员也会特地过来向我们致谢,感谢我们在非常时期伸出援手。这份感谢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传染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身处地球村,自扫门前雪的做法是完全行不通的。只有各国通力合作、守望相助,人类才能共同迎来祥和安康的明天。

(作者为中国红十字会赴伊朗志愿专家团成员、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本报驻埃及记者景玥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