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傅斯特
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
病毒扩散的速度明显加快,“陷落”的国家越来越多。韩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疫情已呈爆发之势,奥地利、克罗地亚、瑞士等国出现了第一例确诊患者。避免全球流行的窗口正在慢慢关闭。
更糟糕的是,疫情终于波及到人们的预期。美国和欧洲股市连续两天大跌。道琼斯指数一夜之间暴跌1000多点。全球各国现在都在准备着接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叠加的这场艰难“大考”。
不同的是,经历了一个月的煎熬,中国人正在慢慢走出阴霾。虽然每次进或出自己熟悉的小区、熟悉的工作场所、熟悉的商场……还是要经历一次次《无间道》里刘德华被“枪”指头的经典场景,但终于不用再说仿佛江湖切口般的口令。
疫情逼每个人作答: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同样也在逼企业、政府和我们的城市。
病毒对行动自由的限制,对生产生活的掣肘,无情地把一个中国人分割成了三个时代:被圈禁在家或者社区的、还能在所在城市小范围活动活动的,以及没什么束缚感跨省移动的。
幸福是什么?在这个春天,幸福就是当别人只能天天站在窗前看风景或流落在异乡无处安身的时候,你已经打点好行囊,为自己、为家人去搏一个未来了,希望满满,不会被围观、不会流落在街头,不会像个“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的。
时代差是怎么拉开的?科学技术固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会精细治理能力的差距。
那份盖了8个章的复工申请表格和一个任你通行的二维码,那些被挖掘机挖断的道路与跨越中国的包机接员工返岗,就是这方面差距的生动注解。
来源:杭州新闻联播
三个时代的剪影照进中国,也映照世界。佛系的新加坡、开始抄武汉作业的意大利……
前所未遇的黑天鹅,让很多国家、很多人都要面对一道免于恐惧还是免于匮乏的选择题。这从来都是一道世界级的难题。
控疫情还是保经济?
罕见的春节长假越是临近尾声,有句话就越是让人揪心——该关心一下经济了。
第一人口大国的土地撂荒,“世界工厂”的机器长期不运转,灾难性后果可想而知。不管愿不愿意,复工都是必然选择。
然而,在复工一个星期后,工信部的最新数据揭示了一个冰冷的现实:国有企业的复工率超过80%,大型企业的复工率也达到60-70%,但中小企业复工率只有30%左右。
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大约有1亿,产值占GDP的60%,创造就业岗位超3亿。中小企业不能如期复工,中国经济的活力就将大打折扣,爬坡走出低谷就是一句空话。
中小企业复工率为什么这么低?不如大企业那么有话语权?因为它们更依赖地方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生态,更需要看地方政府的眼色。
一句话,它们能否早日复工,和疫情中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直接相关。
各地对待复工的姿态同样是三种:严防死守的,敢开工就断水断电;跨省抢人的,提出复工申请24小时必须批;瞻前顾后的,别人走三步,自己顶多走两步。
有人用了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来解释地方官员在控疫情与保经济的微妙心态——
地方官员纳什均衡分析
于国家而言,当然是既控住疫情又保住经济为最优。但对个人而言则未必,保住经济的利益看不见摸不着,一旦失误,就很容易导致鸡飞蛋打的后果。因此个人最优解当然是,把风险降到最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个模型用来解释中小企业30%的低复工率再合适不过。现实中,如此复杂的复工审批流程,如此繁琐的资料,显然都是地方在努力降低自身风险。
但如果更进一步研究复工率,就会发现更有意思的事情。数据显示,复工率是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一线高于二线,二线高于三四线。
而这和疫情管控的严厉程度正好相反,防疫方面整体是三四线严于一二线,经济欠发达地区严于经济发达地区。
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问题:难道经济发达地区的官员不懂算计?难道他们不知道复工一旦出了问题,会面临上级和社会舆论的两面夹击?难道他们不知道抗疫是最稳妥的为官之道?
上面这个解释模型错就错在,把控疫情和保经济机械对立了起来。
曾有记者在车站采访准备返程复工的工人,工人的回答是:如果不慎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2%,但如果没了饭碗,死亡率就是100%。
这句话不那么准确,但它却直接推翻了前面这个“纳什均衡”模型。
作为第二大经济体,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看,经济停滞三四十天的代价都是巨大的。
据清华经管学院教授朱武祥调查,收入骤减叠加刚性支出,现金流剧增,68%的受调查企业表示现金余额能维持不到2个月的时间,能撑到6个月以上的只有9%。有31%的企业认为本次疫情对今年营收造成的降幅超过50%。
免于恐惧与免于匮乏,在价值上不分先后。在度过最初的恐慌与混乱,生活总归要归于常态,控疫情、保经济必须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过硬,是可以预见的目标。
谁能更早为这一目标提前做好准备,谁就能掌握先机。粗暴的冻结一切,或者不计后果的放开一切,在特殊时期也许会有人欣赏、有人叫好,但其实是最偷懒的,也迟早会被抛弃。
事实上,总览世界各国面对疫情的处置方式。新加坡也许给了中国人最大的震撼,外松内紧的防控,普通人正常生活,甚至连大型聚会也没有叫停,当很多中国人都在替新加坡着急时,20多天过去了,新加坡交出了一份堪称靓丽的答卷。
这才是现代治理的应有之义,如何因城施策、做到既兼顾疫情防控,又实现社会正常运转。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很多省份比如浙江、广东、福建……的诸多地方做得也不错。
浙江平衡术
在中国动辄几百上千万的城市里,既要控疫情,还要保经济,如何平衡实属世界级难题。
疫情初期的武汉就是活生生的印鉴。要阻断传播,简单说就是要尽可能控制住每一个病毒携带者。这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做彻底,并不容易。需要政府的果断决策、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以及居民的理解配合。
过去这段时间,湖北省外的确诊人数持续下降,可反证这一“封城”之举执行的情况。武汉不容易,而除此之外,也有城市做得同样出色,在一些方面甚至已不逊色于上文列举的新加坡。
2月16日晚10点07分,全国首趟复工人员专列由贵阳北抵达杭州东,近300名贵州籍复工乘客顺利返杭。他们是杭州近60家企业的员工。
这并不是一趟载满风险的列车,事实上,车上所有复工人员都拥有一个绿色的二维码,如今这已成为他们被允许通行的重要凭证。
这份数字化的健康证明叫做“健康码”。
对疫情中的复工企业来说,这样一种带三种颜色的二维码堪称创新典范。
健康码出现前,返程复工的流程是这样的:从家到工作场地,有多少道管卡,就要填多少个表格,均是手工填写、人工登记。这种形式上的严格,在返程的人流涌动中,带来一系列潜在隐患,例如登记会涉及证件检查、纸质登记、人际交谈等接触风险、例如静态数据没法实时更新、保证及时准确,等等。
随着复工、复产紧迫性的增加,浙江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以数字化方案解决这些问题:健康码。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产品,接到这个任务后,阿里巴巴也迅速整合团队加入健康码项目,和政府研发团队一起,仅用7天就在技术上实现了这一方案。2020年2月11日,中国第一个健康码——杭州健康码在支付宝上线。
又3天,浙江省全省上线健康码;17个小时后,四川省全省上线健康码……
截至25日,从杭州发源的健康码已经实现了浙江、四川、重庆、上海、海南、云南、山西等省市全覆盖的成果,累计落地超过200座城市。
在实际应用中,健康码三种颜色对应了疫情防控的不同人群——基本不受限制的,需要居家隔离7天的,需要实施14天集中或居家隔离的。三个不同的数字状态,巧合地对应了文章开头提到的三个时代。
健康码的数据由政府数字化管理体系、实名认证、大数据等产生并实现动态变化。哪怕你只是曾经和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共同搭乘一班列车,或来自重点疫区,填写申请表或健康打卡时有身体不适症状等,都可能会影响到你对应的不同状态。
如此一来,一个健康码至少相当于少填3、5张表格,少盖8、9个公章、节省10个以上防疫人员的劳动。更重要的是,它不仅避免重复检查和认证,还让一个正常人减少了因人员接触而被感染的风险。
除了健康码,分发口罩、网购食物、寻找同乘者、定位疫区、共享员工……互联网科技支撑下的精细管理,让复工与防控根本不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事实上,数字活力在这个特殊时期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最集中体现。
当中国经济被意外按下暂停键之后,清冷的大街小巷与火热的线上云端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冷热”并存的戏剧化场景,对于靠挖断马路、盖章来行政的地方来说,也许完全不属于他们的时代。
打出好牌不意外
很多人看到了浙江比湖北更早发布了最高等级的一级响应,第一批宣布复工,第一个包机、包车横穿半个中国接员工返岗,甚至看到并羡慕浙江基于云数据、网格化优势,第一时间建成的疫情防控系统,但他们却不愿意多想一下,罗马是怎么建成的。
中国网民已经超过8.5亿,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属于普惠性技术。显然,不是地方政府不会用,而是他们有没有想过怎么去用。
健康码在杭州诞生其实并不意外。
一看你是否由足够的进取心,足够敏锐。中国当年的改革开放有赖于此,中国入世参与全球竞争有赖于此,在大国博弈之中,要能站稳脚跟同样有赖于此。
二看你是否坚持,浙江是一个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坚持十年如一日的城市,早已习惯了数字化生存,在技术奇点大爆发的时代,适则生,不适则死。
早前,泸州江阳区复工要盖七八个红章,成都某住户得交50万的“保证金”才能进自己的家,随着健康码在四川的落地,如今亮出手机便能健步往前,自如地穿梭于楼宇之间。数字化生存让成都几天跨越了一个时代。
这背后,数字就是善治、有为。善治就是一个城市升级的最大推动力。
在每年的新一线城市榜单里,杭州排名靠前,对人才吸引力也是最高的。和头部城市相比,杭州同样举办过G20等世界级盛会;同样有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对外输出影响世界的产品或商业模式。
而这座城市的打法却有别于其它一线城市。当地的互联网,已经变成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成为这座城市厚积薄发的底色。凭借这一强势技术,杭州在云数据、新经济等方面弯道超车,经济转型为人瞩目。
这是一个一直在喊“最多跑一次”的城市,这一新政,让数据多跑路,老百姓少跑腿,办事高效而快捷。在这些小事上的为群众着想,让城市多了温度。
这是一个在旅游城市、新消费之都的基础上,竭力打造长三角“硅谷”的城市。除了西杭的阿里系、南杭的网易系,还有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等。此外,头部的互联网企业基本都在杭州有布局。
这也是一个在疫情危机下先知先觉的城市。24日,杭州率先启动高层次人才云聘会,推出八大举措“抢人”,对全球本科以上所有应届大学生,在发放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一次性生活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每年1万元租房补贴,最多可享受6年。
强者在危机后往往先知先觉,人才资源向优秀者聚集,必将带来效率的提升。这样的魄力和担当,背后也正是数字化治理给的底气。
“疫”后洗牌 改变与重生
疫情终将过去,城市治理还将继续。
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或能惊醒不少人,成为社会数字化治理、精细化治理的一个重要节点。
就好比这些天, 几千万“云监工”们见证着一座医院从建成到投入使用只需10天的中国速度;200多个城市居民,仅凭健康码,就能在企业、小区、超市等地快速通行;许多人体验着无人机硬核喊麦、5G远程会诊和6天内出台55个专项政策的高效便民......
有没有疫情,这些变化也许迟早都会发生。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来看,随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经济的数字化升级,必然成为中国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关键一跃。但疫情无疑成为这些转型、变化发生的“催化剂”。
环顾全球,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正成为继工业化、信息化之后又一次国际发展竞赛的突破口。包括政务服务在内的服务业数字化能力,将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灾难总会让人悲痛沉重,但如果我们从中能有所长进,灾难中的牺牲才不是白费:鼠疫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隔离疗法”的科学价值,非典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健全,埃博拉加快构建了全球医疗卫生互助体系......
就像一位老人曾说过的,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
今天,病毒已经在袭击全世界了。抗击疫情是一场世界级的硬仗,同时也是一次绝佳的自省机会:疫情终将过去,一系列资源重组、人才流动、经济大洗牌不可避免。希望中国的数字化进程能因此被按下快进键,更多城市也能上演杭州与健康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