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疫情危机让全民变成御宅族的时候,许多人开始回忆起2003年的“非典”往事,从互联网行业的启蒙和发展,到大众公共卫生意识的觉醒,“非典”被赋予了很多“时代转折点”式的意义,有此前车之鉴,许多人也将当下的疫情危机,视为新的一轮机会,疫情似乎既是“黑天鹅”,也是“白天鹅”。
这也是为什么,当下对各个行业发展的分析文章之中,似乎总是倾向将一些事件和两次疫情联系起来:京东的成立,腾讯游戏的崛起,网民种种线上习惯的养成似乎都是源自“非典”。而今天,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和医疗行业的进步,同样是因为本次疫情拔地而起。
必须要承认的是,疫情状态下的隔离,和种种非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确实提供了一个相对极端的“实验环境”,人们被迫抛离日常,开始用另一种逻辑来解决当下的问题,从而也看见了时代暗流中的另一种可能性。
那些本来要过些年才能显现出力量的产品、行业,突然间被推上风口浪尖,接着就要面对流量暴增、预期管理和长期发展的种种,就像大众突然要接受宅家的生活方式一样,他们也要突然接受时代的短暂垂青。
而其中,泛互联网行业、线上教育、远程办公以及医疗这四个领域,首当其冲。
互联网:机会就是当下的遗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4/1)》显示,在2003年,中国网民数量约为7950万,而其中有4916万人仍然使用拨号上网,当时那种不给力的网速,以及非常有限的网上服务,老一点的网民可能都还有印象。
尽管已经有少部分人通过BBS交换信息,或者通过网络游戏打发在家的时光。但限于当时的互联网整体基础设施的落后,可以说,当时的互联网对大多数人而言,没有带来什么直接帮助。对于当时的互联网来说,不失为一种遗憾。
但在遗憾之中,一小部分人还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机会。最广为人知的案例便是刘强东因为线下门店关闭,而尝试在BBS上发帖销售刻录机,因为版主一句“唯一一个我在中关村买了三年光盘没有买到假货的公司”当天就成交6单。次年,他关闭了所有线下门店,开始了京东线上的故事。
科技与互联网的产品与服务在本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一些力有不逮的遗憾。这次应对疫情,明显看到产业互联网的基础还很薄弱,数据整合与打通上,任重道远,单单口罩这一种医疗物资的调度,科技原本可以助力效率有很大提升;在很多科技的应用落地上,速度还不够快,比如对于疫情前期的分析和传染的判断,并没有看到数据与算法的身影,决策更多依靠经验主义,造成对前期疫情发展的可防可控过于乐观;在隔离政策的落地上,生物科技和智能识别也没准备好,导致很多场景依然简单的线下识别;还有,比如说机器人产品和的应用场景落地还远远不够,依然靠血肉之躯作为主力抗击疫情。
如果说通过疫情这支催化剂,互联网科技企业提供的种种服务在大众心中建立了信赖,成为未来品牌的基础的话,那么疫情中没有能够实现的事情,那些遗憾将在客观上促使人们进行深入思考,并在将来,逐渐探索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
线上教育和办公:不可逆的认知
2020年2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加快推进5G发展、做好信息通信业复工复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要加快5G商用步伐,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抓好行业复工复产工作。会议强调:一要加强统筹协调;二要加快建设进度;三要推动融合发展;四要丰富应用场景。
其实在这次疫情中频繁出镜的在线教育和远程办公,确实不是新鲜玩意了,在“非典”之时,他们就曾经引领一时话题。
2003年时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的胡启恒,就曾经撰文《非典时期互联网应用状况》一文,复盘当时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情况,而她重点提及的,正是在线教育和在线办公。
她回忆道,彼时针对北京中小学生开设的北京教育在线,在5月20日至5月29日之中,就积累了74800的用户量,而各个大学同样开展了相应的远程授课,并表示:“在非典时期,师生不见面,但通过频繁的网上交流,研究课题和论文没有受到影响,有些研究还得到了重大进展。”
而在远程办公方面,电子邮件开始成为工作交流的重要手段,视频会议也是在当时流行起来。大家突然发现,“在‘非典’时期,有些事原来通过通信,通过因特网,通过IT是完全能办好的”。
这些年,教育机构普遍开始重视线上课程内容的积累和技术更新,同时从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和B站、快手等新兴媒体都开设教育板块,在最顶级的广告资源春晚上,也开始出现在线教育企业的身影。疫情之前,大众对于在线教育是有一定认知基础的。
而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白领工作的大量增加,虽说全盘远程的在家办公还不现实,但只要是职场人,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工作的职场人,谁又没参加个电话会议,用钉钉或企业微信等工具完成打卡,或者使用企业的OA系统呢?
技术、商业模式和大众接受度的进步,已经让在线办公和在线教育“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需要“登堂入室”,让三、四线城市等更广阔的的地区也能有场景接触,整个过程变得更普及。这也是为什么,当疫情来临,面向在线教育和远程办公场景,企业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以在两个方面都有涉足的钉钉举例。作为企业办公平台,在疫情之中,钉钉开始面临有超过2亿人的远程办公需求,近1亿人健康打卡“报平安”的需求,流量暴增百倍。
在钉钉副总裁白惠源看来,“数字化抗疫”过程会使大量企业意识到让“组织、员工在线”的重要性,因而,移动办公市场将会因此发生一个跨越式变化,甚至“不仅仅是量的增长”。
医疗:走到舆论中心
许多人会下意识的觉得,或许每次疫情,对医疗行业都是一种利好。
但与直觉相反,回看“非典”时期,在当时的沪深指数上,据中泰证券《复盘 2003 年 SARS 和 2017-2018 年流感,新冠肺炎影响几何》的报告,至 2003 年 7 月底,A 股医药生物行业共 10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 2539亿元,其中市值最大的公司为 164 亿元。整体来看,2002 年 12 月 15 日首例非典出现至 2003 年 7 月中旬疫情扑灭,医药板块阶段收益率2.13%,相对上证综指收益率-6.41%,相对沪深 300 收益率-7.89%。
即使在疫情爆发的当季,似乎对于医疗行业的利好也并不明显。
反倒是回看最近的2017~2018年的流感时期,会有不同的发现:
2017 年 11 月 15 日流感疫情出现至2018 年 4 月下旬疫情彻底平息,医药板块阶段收益率 3.06%,相对上证综指收益率 12.48%,相对沪深 300 收益率 10.84%。
当时钟拨到这个时代,医疗行业似乎才迎来真正的利好。
短期疫情爆发,不会影响到医疗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这是医疗行业作为大众刚需,一直以来颇为神秘,在讨论行业发展时,经常会被当做“论外”处理的原因。也正是这种特点,它也被誉为股权投资中“永远的朝阳行业”。而在本次疫情笼罩之下,医疗行业同样呈现出这种稳定状态。
目前在国内已经可以看到,AI医学影像,已经实际用在诊疗的过程中;手术机器人也正在从临床走向市场;机器学习正在进入创新药的研发,5G的加持让远程医疗设备实现革新,而电子病历的数据结构化将对辅助诊断起到关键作用。
在普通人能够感知的层面,过去对于医疗的需求,可能只是单纯的去医院治病,但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预防正在成为更高频的需求——比如许多人通过Apple Watch等设备监视自己身体数据并上传。
就像今天我们的社交软件随时在线一样,未来我们的医疗也是随时在线,一旦健康遭遇风险,背后也有一整套从防到控直到治疗的全套智能化解决方案在那里。这种听起来很科幻,但实际上已经部分到来的医疗世界,或许能让“讳疾忌医”这个词,随着医疗的日常化,而走向终点。
结语
疫情给商业世界带来的“黑天鹅”或“白天鹅”,不在于一时的破坏性,也远远不限于上述的四个领域。
它是挖掘机,将原本已在地下暗流涌动的趋势刨出来,活生生地摆出。
它也是放大镜,将目前各个行业在历史进程中的不足,血淋淋地展现。
因为疫情,因为宅在家中,反而使我们看到了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不同的生活、工作、教育、娱乐方式,不是赛博朋克小说,而是真实中国。
在许多行业停摆的同时,许多行业迎来了猝不及防的“登堂入室”,也许都会预示着,我们熟悉的世界,正理所当然的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