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投资日报】五粮液遭北向资金连续7天净卖出,今世缘发十四五规划,增速放缓还被问询,茅台物流受疫情影响但无大碍|| 【新能源汽车投资日报】新能源波动加剧6F材料相对受益,钴锂价格今年持续上涨,“泡沫”之争持续
来源:北信瑞丰基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为有了这扇窗户,我们才能饱览世间的一切美好事物,反而正是这样也让我们最容易忽略。据统计,眼科疾病中屈光不正占比达 44%,在现实中大部分人的窗户却都“雾蒙蒙”的,看不清楚。根据中国视力损伤因素的占比来看,其中屈光不正的占比为 44.2%,白内障占比为 32.5%为主要眼科问题。视光不正问题最为普遍,主要有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视疲劳、老花等,其中近视等年龄相关眼病问题尤为突出,全国近视发病率达到约 47%。根据 2019 年数据来看,目前全球近视患者数量达到约 14 亿人,中国近视患病人数已超过 6 亿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工作强度增大、生活方式转变、过敏原增加及用眼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多种眼疾罹患率逐年升高,眼科治疗需求急剧增加,致使眼科市场快速增长。
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一下近视。正常视物的原理是当光线穿过角膜和晶体,将影像落在视网膜上,方能看清楚物体,而近视患者因为眼轴变长,看远处物体时穿过角膜和晶体的光线是弯曲的,光线无法在视网膜上聚焦,结果看到的物体就模糊不清。激光及时矫正手术可以通过激光改变角膜厚度,调整眼睛视物的焦点,最终让光线可以在视网膜上聚焦以重新达到视物清晰的效果。
屈光手术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87年出现的PRK首次将准分子激光用于治疗近视,有效提高手术精确度,之后不断进化进一步减少副反应,至今仍有一席之地。1990年出现的LASIK首次将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割术结合起来,解决了PRK术后的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问题,使角膜屈光手术成为世界主流。2003年以来,美国飞秒激光“角膜刀”得到广泛应用,FS-LASIK(半飞秒)随后也在中国迅猛发展。2010年,SMILE手术更进一步,完全用飞秒激光切削透镜,无需准分子激光,减少不良反应,术后愈合快。
随着屈光手术快速发展,进入机器化时代。角膜屈光手术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形态矫正屈光不正,广义屈光手术可以用于近视、远视、老视和散光,超过90%主要应用在近视领域,因此狭义上多将屈光手术看成近视手术。根据患者的角膜情况、诉求情况,屈光手术具有多种术式选择,目前最为主流的是“SMILE全飞秒”。
控制和治疗近视的方法选择存在年龄差异。目前,预防近视的主要措施有增加户外活动, 在防控近视的主要措施中,各年龄段人群均可佩戴框架眼镜,方式便捷,但效果较差;角膜塑形镜适合 8-18 岁青少年使用;屈光手术治疗限 18-50 岁人群。屈光手术主要分为两种模式:角膜激光矫正术和眼内屈光矫正术,角膜激光矫正术又可以分为角膜表层和板层两种方式。
角膜激光矫正术方面:
从发展的年代来看,第一代屈光术式主要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Epi-LASE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1988年开始逐渐推向市场。PRK和LASEK比较类似,本质上是通过机械或药物方式揭开角膜上皮瓣,具有一定的角膜裸露或者伤害,恢复较慢,并含有一定的混浊(haze)、屈光回退等风险,治疗范围相对狭窄,对角膜状况、后期恢复等具有更高要求。LASIK通过机械板层刀做一个带蒂的角膜瓣,掀开后对暴露的角膜基质层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手术创伤较LASEK小,保证了角膜组织的完整性。
第二代的飞秒LASIK(俗称“半飞秒”,FS-LASIK),即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主要是飞秒和激光两种技术和机器的结合,不再采用药物或者机械式打开上皮瓣,而是通过飞秒激光打开角膜,再使用激光在角膜里层进行扫描切割,后重新贴合角膜瓣,手术创伤较LASEK小,其角膜瓣制作厚度更加精确、表面更加光滑,几乎不会发生人为失误引起的角膜瓣移位、游离、破碎等情况,保证了角膜组织的完整性。
第三代主要是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切除术(SMILE,俗称“全飞秒”)和Trans-PRK(TPRK,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前者无需制作掀开式角膜瓣,而是用全飞秒激光治疗仪在角膜上进行切削,然后通过一个2mm的微小切口取出。除以上目前较为主流的方式外,还有更为细分的角膜地形图引导LASIK、波前引导LASIK、Epi-LASIK、Epi-LASEK等各类细分的术式方法,结合患者角膜厚薄、恢复时间要求、价格等需求进行匹配。
眼内屈光矫正术:
眼内屈光手术矫正范围更广,可逆性好。与角膜屈光手术这一取出部分角膜组织的“减法手术”相比,眼内屈光手术不破坏角膜组织结构的完整,是一种安全可逆的“加法手术”,主要分为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和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RLE):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对于高度近视(超过600度)、远视超过400度、角膜太薄等患者,PIOL是个非常好的手术选择。PIOL目前主流的方法是以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为主,市场上存在两种,一种是支撑型人工晶体(ICL),另一种是悬浮性人工晶状体(PRL)。ICL晶体是一种合成晶体,可扩大矫治范围,用于矫正高度近视以及散光和远视,不容易破坏角膜,也不用进行手术缝合,同时具有较强的可逆性,可以随时取出或更换。悬浮性人工晶体(PRL)矫正范围是1000-3000度,填补了国际上1800-3000度超高度近视矫正技术的空白,与ICL相比,对患者前房深度的要求更低,可解决部分因前房深度不够而无法接受ICL手术的近视患者摘镜难题。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沿屈光手术和美学新体验融合,部分成年人的摘镜附加“医美”的消费升级需求。根治近视的屈光手术不仅是提高远程视力、改善日常生活质量,对于部分认为眼镜影响颜值的成年人来说,屈光手术叠加了“医美”属性。
参照美日韩飞秒激光手术渗透率,我国飞秒激光手术量仍有2.5~6.5 倍的长期成长空间。据 Statista 数据,美国 Lasik 手术量高峰期可达每年 140 万例(2007 年,金融危机前夕),目前每年仍约 60 万例,即每百万人口飞秒激光手术量达 1857 例。据爱尔眼科集团发布的《角膜屈光手术白皮书》数据,日本每年飞秒激光手术量约60 万例,韩国也有 16 万例(注:日韩均为 2016 年数据),分别相当于每百万人口飞秒激光手术量 4724和 3122 例。据白皮书统计,2014 年我国约有 100 万近视患者靠飞秒激光手术摘掉眼镜,2014 年我国总人口数约为 13.68 亿,通过计算可得,每百万人口飞秒激光手术量仅为731 例,远低于美日韩。参考美日韩的飞秒激光手术渗透率,国内飞秒激光手术量仍有2.5~6.5倍的长期成长空间。
(文章参考:券商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