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咖面对面 | 大宗商品重回舞台,行情能否持续?来源:浦银安盛微理财
“
今年以来,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大宗商品重回市场舞台,上演了一波难得的行情。
这场大宗商品的行情能否持续?传统金属是否会受到影响?新能源金属还有发展空间吗?有色金属行业未来的投资趋势如何?
本期大咖面对面,我们一起跟随凌亚亮探寻大宗商品起舞背后的逻辑。
”
凌亚亮
浦银安盛研究部有色行业研究员
大宗商品重新起舞,背后驱动因素是什么?
政策支持加需求旺盛
大宗商品迎来高光时刻
凌亚亮认为,大宗商品的上涨逻辑在过去20年有明显变化。2017年以前的几轮行情主要是由于中国地产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大宗商品需求,引起价格上涨。但是从去年开始,大宗商品的发展引擎转移到了美国,需求也由地产行业转换到了新能源行业。
“过去我们可能从地产链条去挖掘了铜、锌、铝这些传统金属的上涨逻辑,那么在新能源景气度高涨的背景下,我们就会去找锂、稀土、钴这样的收益小品种。相对于钢、煤这样的大品种而言,锂、稀土的涨价不太会直接构成对PPI的压力,所以也较少面临政策风险。稀土甚至还是一个政策支持和鼓励发展的品种。”
在凌亚亮看来,新能源利好政策以及能源需求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大宗商品去年以来的周期行情。
流动性宽松及双碳政策共振
推动大宗价格上涨
凌亚亮认为目前大宗商品的行情主要由两个因素推动,一是全球流动性宽松为涨价提供了条件,二是双碳大背景下大宗商品需求旺盛。
首先是全球流动性的变化。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美联储两次紧急操作降息,重启“量化宽松”政策,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美元新增的流动性成为各类大宗商品资产水涨船高的基础,而各国的低利率政策则促进了此类风险资产的良好表现。
其次,碳中和带来了大宗商品供给和需求的错配,从而导致其价格上涨。
“碳中和包括加法和减法两个方面。加法就是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包括电动车和光伏装机。在产业发展的条件下,上游原材料例如锂、稀土,在今年价格都有了一定上涨。减法方面就是要淘汰旧能源,政策面不鼓励对旧能源进行投资,而旧能源今年的需求却依然旺盛,这就造成了旧能源供不应求的局面。”
因此,全球现在都面临着新能源上游资源和传统能源供不应求的问题,在凌亚亮看来,这是今年大宗商品大幅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
“双碳”政策将如何影响大宗商品未来发展?
能源转型之际
新能源金属发展后劲足
今年以来,新能源上游资源的行情可谓火热。以碳酸锂为例,其行情的启动点在2019年11月。当时欧洲提高电动车补贴,形成了政策方面的利好,同时在供给端,欧洲的一些锂矿商因为持续下跌的锂价开始破产。这个时候权益市场开始有所表现,锂龙头公司出现了2-3倍的涨幅。去年8月后,锂价开始缓慢上涨,一年时间内龙头公司在之前的基础上又上涨了4-5倍。所以从两年的周期来看,锂的股票上涨是非常惊人的。当然,前期的较大涨幅也成为锂价格在今年8月出现调整的一个原因。
但是凌亚亮认为,这些短期的扰动并不会改变他对锂行业的供需判断。很多锂行业的新增产能在明年大概率会因为缺矿而低于预期,所以明年锂行业的供需格局或仍然是偏紧的。
传统能源面临政策压力
估值判断需看长期
在全球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传统能源面临的政策压力正在日益显现。以煤炭为例,今年煤炭之所以会出现较高的涨幅,主要是因为能源转型过程中新能源发展仍未成熟,传统能源依然是能源主体,再加上全球经济的复苏,就会面临传统能源供不应求的问题。
但是在凌亚亮认为,目前煤炭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政策压力,在现在这个位置去买煤炭股是比较博弈的。
“我个人觉得要等到明年政策的效果都表现出来,到年后看煤炭的库存,我们再看这时候煤炭的水平和它的价格支撑,在那个时候我们才能比较好地判断,它的盈利中枢在哪里,它的估值到底给多少倍合适。”
在煤炭的布局方面,凌亚亮认为可以重点关注龙头公司。
“其实在经历大宗商品这样的涨跌之后,我们发现煤炭是一个上有顶下有底的品种,在这样一个区间波动的龙头公司,它每年的高盈利和高分红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有色金属板块未来有哪些投资机会?
把握新能源发展机遇
布局穿越周期的优质标的
凌亚亮认为,对于有色金属板块,投资者需要将传统金属和新能源金属分开来看,因为二者的投资逻辑有不同。
新能源金属虽然价格已位于新高,但是由于它的需求在持续上升,所以它的价格在短期来看也不会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新能源金属的回调幅度是比较有限的。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中提供的意见与评述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的任何操作建议或推荐,依据本资料相关信息进行投资或行事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负。本资料归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所述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减或修改。基金管理人承诺将本着诚信严谨的原则,勤勉尽责地管理基金资产,但并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不代表未来业绩的预示或预测。基金投资有风险,敬请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材料中的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建议,且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